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智库 | 第10-11页 |
(二)教育智库 | 第11-12页 |
(三)民间教育智库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16页 |
五、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国民间教育智库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第18-25页 |
一、民间教育智库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二、民间教育智库形成的条件 | 第19-21页 |
(一)经济条件 | 第19-20页 |
(二)社会条件 | 第20页 |
(三)教育系统自身发展 | 第20页 |
(四)智库的自身发展 | 第20-21页 |
三、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一)外部因素 | 第21-22页 |
(二)内部因素 | 第22-23页 |
四、民间教育智库的作用 | 第23-25页 |
(一)服务政府的决策,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 第23页 |
(二)对官方教育智库起补充作用 | 第23-24页 |
(三)促进官方教育智库的发展 | 第24页 |
(四)代表民间声音对教育的审视,监督的作用 | 第24页 |
(五)起到人才培养的作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个案研究—以长江教育研究院为例 | 第25-33页 |
一、长江教育研究院起源与特点 | 第25-26页 |
二、长江教育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一)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二)人事制度 | 第27页 |
(三)经费来源 | 第27-28页 |
三、长江教育研究院的发展使命 | 第28-29页 |
四、长江教育研究院的主要任务 | 第29-33页 |
(一)定期出版纸质版刊物、书籍 | 第29-30页 |
(二)定期组织参加活动 | 第30页 |
(三)参与政府课题 | 第30-31页 |
(四)发布研究报告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 第33-40页 |
一、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 | 第33-36页 |
(一) 所占比例少,规模小 | 第33-34页 |
(二)发展不平衡 | 第34页 |
(三)兴办民间教育智库缺少积极性 | 第34页 |
(四)影响力薄弱 | 第34-35页 |
(五)单学科知识研究居多 | 第35-36页 |
二、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问题 | 第36-40页 |
(一)来自外部客观环境 | 第36-38页 |
(二)来自民间教育智库自身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对策 | 第40-46页 |
一、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 第40-41页 |
(一)吸纳基金会、企业和商业的资金 | 第40页 |
(二)建立教育智库的融资机构 | 第40-41页 |
(三)建立政府采购 | 第41页 |
二、人才机制 | 第41-43页 |
(一)人才引进机制 | 第41-42页 |
(二)人才的培养机制 | 第42页 |
(三)人才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四)评价机制 | 第43页 |
三、建立智库市场机制 | 第43-44页 |
四、提升决策咨询 | 第44-45页 |
五、发挥舆论导向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