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方式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 | 第15-25页 |
(一)类存在 | 第15-19页 |
(二)社会存在 | 第19-22页 |
(三)个体存在 | 第22-25页 |
二、人的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5-33页 |
(一)人的存在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途径 | 第26-33页 |
1.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自由自觉的存在 | 第27-28页 |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社会化存在 | 第28-29页 |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个性化存在 | 第29-30页 |
4.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存在方式提供终极关怀和意义 | 第30-31页 |
5.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三种存在方式的协调 | 第31-33页 |
三、人的存在方式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第33-44页 |
(一)充分培育和弘扬人的主体性 | 第33-35页 |
1.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开发人的主体能力 | 第33-34页 |
2.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 | 第34-35页 |
3.推动人的主动发展 | 第35页 |
(二)注重引领个体社会化 | 第35-39页 |
1.激励和引导个体社会化 | 第35-36页 |
2.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 | 第36-37页 |
3.推动人们在交往实践中共同发展 | 第37-39页 |
(三)推动个体存在的完善与发展 | 第39-44页 |
1.满足人合理的物质需要 | 第39-40页 |
2.引领个体树立正确的个性观 | 第40-42页 |
3.探索有利于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