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2.1 抑郁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1.1 抑郁的界定 | 第13页 |
2.1.2 抑郁的评定 | 第13页 |
2.1.3 抑郁的理论 | 第13-14页 |
2.1.4 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1.5 对抑郁的干预研究 | 第15页 |
2.2 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干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2.2.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2.2 积极心理干预 | 第16-17页 |
2.2.3 积极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4 积极心理干预的策略 | 第18-19页 |
2.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9-20页 |
3 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第20-25页 |
3.1 团体基本信息 | 第20页 |
3.2 团体目标 | 第20页 |
3.2.1 总目标 | 第20页 |
3.2.2 阶段性目标 | 第20页 |
3.3 设计依据 | 第20-21页 |
3.3.1 培养成员的积极认知 | 第20-21页 |
3.3.2 增加成员的积极情绪 | 第21页 |
3.3.3 培养成员积极的行为 | 第21页 |
3.4 设计思路 | 第21页 |
3.5 评估方法 | 第21-22页 |
3.5.1 量化评估 | 第21页 |
3.5.2 质性评估 | 第21-22页 |
3.6 方案设计 | 第22-25页 |
4 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对抑郁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干预实验 | 第25-32页 |
4.1 方法 | 第25-27页 |
4.1.1 被试 | 第25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4.1.3 干预过程 | 第26页 |
4.1.4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4.2 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4.2.1 实验组、控制组在抑郁和幸福感的前测差异检验 | 第27页 |
4.2.2 控制组在抑郁和幸福感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7页 |
4.2.3 实验组在抑郁和幸福感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7-28页 |
4.2.4 实验组、控制组在抑郁和幸福感的后测差异检验 | 第28页 |
4.2.5 实验组抑郁和幸福感的前测、后测与追踪后测差异检验 | 第28页 |
4.3 基于质性资料的团体辅导效果分析 | 第28-31页 |
4.3.1 团体活动成员自我评估量表 | 第28-29页 |
4.3.2 活动反馈表 | 第29-31页 |
4.4 对实验过程的分析 | 第31-32页 |
5 讨论 | 第32-34页 |
5.1 量化研究方面的讨论 | 第32页 |
5.2 质性研究方面的讨论 | 第32-34页 |
6 启示 | 第34-35页 |
6.1 提高积极心理干预效果的建议 | 第34页 |
6.2 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 第34-35页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5-36页 |
7.1 研究的不足 | 第35页 |
7.2 研究的展望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录A 团体辅导详细方案 | 第44-46页 |
附录B 抑郁自评量表 | 第46-47页 |
附录C 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 | 第47-49页 |
附录D 活动反馈表示例 | 第49-50页 |
附录E 团体活动成员自我评估量表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