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导论第9-23页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9-12页
  1. 缘起第9-10页
  2. 本题意义第10-12页
 (二)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6页
  1. 人口流动对学生的影响研究第12-13页
  2.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第13-16页
 (三) 相关概念范畴界定第16-19页
  1. 交往第16-18页
  2. 社会交往第18页
  3. 进城农民工子女第18-19页
 (四) 研究假设、框架与方法第19-23页
  1. 研究假设第19-20页
  2. 研究框架第20页
  3. 研究方法第20-23页
一、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29页
 (一)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第23-25页
  1. 社会角色理论第23页
  2. 符号互动理论第23-25页
 (二) 社会互动分析的基本范畴第25-29页
  1. 符号第25-26页
  2. 自我第26-27页
  3. 身份与角色第27-29页
二、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现状分析第29-46页
 (一) 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呈现第29-31页
 (二)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交往的比较研究第31-38页
  1.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状况比较第31-32页
  2.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类型第32-38页
 (三) 农民工子女与初级群体交往的总体状况第38-46页
  1. 与父母交往频率较低,意义沟通受限第39-40页
  2. 与教师交往形式单一,角色扮演不当第40-42页
  3. 与同伴交往深度不够,自我发展受阻第42-44页
  4. 与邻里交往范围狭小,角色内涵不丰第44-46页
三、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探析第46-66页
 (一) 自身的相关影响因素第47-54页
  1.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性别差异第48-49页
  2.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年龄特征第49-51页
  3. 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时间因素第51-54页
 (二) 家庭的相关影响因素第54-58页
  1. 家庭自身客观因素的制约第55-56页
  2. 家庭内部主观因素的失当第56-58页
 (三) 学校的相关影响因素第58-62页
  1.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缺位现象第60-61页
  2. 同伴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第61-62页
 (四) 社会外界的相关影响因素第62-66页
  1. 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尴尬第62-63页
  2. 义务教育制度及流入地对农民工子女的排斥第63-64页
  3.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第64-66页
四、研究后的反思第66-73页
 (一) 家庭应不断改善环境,积极促进交往第66-68页
  1. 加强关爱,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特点第66页
  2. 采取措施,逐步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第66-68页
 (二) 学校、社区共创优良交往环境第68-70页
  1. 规范管理,提供良好学校交往环境第68-69页
  2. 寻求支持,创造人文社区生活环境第69-70页
 (三) 政府要从制度上保障交往权利和机会第70-73页
  1. 加大制度改革,保障基本交往权利第70-71页
  2.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平等交往机会第71-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一: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调查问卷第77-79页
附录二: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的访谈调查第79-80页
后记第80-81页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活世界理念的生成性教学研究
下一篇: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