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植物精油的简介 | 第10页 |
1.1.2 病原微生物的概况 | 第10-11页 |
1.1.3 植物源防腐剂的成分及抑菌活性 | 第11页 |
1.1.4 植物源防腐剂的抗菌机理 | 第11页 |
1.1.5 微球/纳米粒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草果精油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 草果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2 草果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3页 |
1.2.3 草果精油的活性及应用 | 第13页 |
1.3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1 壳聚糖的简介 | 第13页 |
1.3.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15-28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5-16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6页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6-18页 |
2.3.1 草果精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6页 |
2.3.2 草果精油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2.3.3 壳聚糖粒子粒径单因素实验 | 第17页 |
2.3.4 BBD试验 | 第17-18页 |
2.3.5 草果精油粒子包埋率的测定 | 第18页 |
2.3.6 草果精油粒子的表征 | 第1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18-26页 |
2.4.1 草果精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8-20页 |
2.4.2 壳聚糖粒子粒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2.4.3 BBD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2.4.4 草果精油粒子包埋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4.5 草果精油微球的表征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及抑菌活性研究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3.2.4 实验菌株及培养 | 第29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0页 |
3.3.1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29页 |
3.3.2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3.3.3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抑菌性能的评价 | 第30页 |
3.3.4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中草果精油的提取及分析 | 第3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3.4.1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测定 | 第30-31页 |
3.4.2 草果精油粒子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3.4.3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抑菌性能的评价 | 第32-34页 |
3.4.4 草果精油壳聚糖微球中精油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草果精油抗菌活性的筛选及体外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37-50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4.2.4 实验菌株及培养 | 第38页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8-40页 |
4.3.1 草果精油抗菌活性的筛选 | 第38-39页 |
4.3.2 检测草果精油对大肠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9页 |
4.3.3 检测草果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 | 第39-4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4.4.1 草果精油抗菌活性的筛选 | 第40-42页 |
4.4.2 草果精油对大肠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3 草果精油对大肠杆菌体外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44-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