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英交替传译中学生译员处理源语瑕疵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致谢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第2章 理论探讨 | 第12-14页 |
2.1 译者主体性理论 | 第12-13页 |
2.2 释意派理论 | 第13页 |
2.3 Gile的口译理解模式 | 第13页 |
2.4 译员的职业道德 | 第13-14页 |
第3章 实验设计 | 第14-18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14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14-18页 |
3.2.1 实验方法和对象 | 第14-15页 |
3.2.2 语段设计 | 第15-16页 |
3.2.3 问卷设计 | 第16-17页 |
3.2.4 实验、调查过程 | 第17页 |
3.2.5 实验假设 | 第17-18页 |
第4章 实验调查分析 | 第18-39页 |
4.1 统计方法 | 第18-19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19-39页 |
4.2.1 译员角度分析 | 第19-27页 |
4.2.2 瑕疵角度分析 | 第27-39页 |
第5章 源语错误处理建议 | 第39-40页 |
5.1 修正源语的可能风险 | 第39页 |
5.1.1 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 第39页 |
5.1.2 保守处理,规避风险 | 第39页 |
5.2 不同语境中的区别处理 | 第39页 |
5.3 与发言人沟通后翻译 | 第39-40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0-44页 |
6.1 实验结论 | 第40-41页 |
6.1.1 译员主体意识 | 第40页 |
6.1.2 瑕疵修正情况 | 第40-41页 |
6.1.3 两者的相关性 | 第41页 |
6.2 现实启示 | 第41-42页 |
6.2.1 主体意识培养 | 第41页 |
6.2.2 职业道德教育 | 第41-42页 |
6.2.3 言外知识积累 | 第42页 |
6.2.4 瑕疵处理训练 | 第4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附录1 源语演讲稿 | 第45-47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