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混合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南通一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社会大背景 | 第8页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创新点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混合学习的定义 | 第16-19页 |
·国外学者的定义 | 第16-17页 |
·国内学者的定义 | 第17-18页 |
·混合学习在本研究中的定义 | 第18-19页 |
·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人本主义 | 第19-20页 |
·建构主义 | 第20-21页 |
·教育传播理论 | 第21-22页 |
·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 第22-26页 |
第3章 系统设计分析 | 第26-48页 |
·需求分析 | 第26-32页 |
·个人对混合学习平台的需求 | 第26-27页 |
·教师对混合学习平台的一般需求 | 第27-28页 |
·学生情况分析 | 第28-31页 |
·已有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缺点 | 第31-32页 |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第32-41页 |
·资源功能模块 | 第33-35页 |
·分层教学功能模块 | 第35-36页 |
·协作学习功能模块 | 第36-39页 |
·学习评价功能模块 | 第39-41页 |
·平台系统设计 | 第41-48页 |
·设计原则 | 第42页 |
·总体框架 | 第42-44页 |
·界面设计 | 第44-48页 |
第4章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第48-64页 |
·硬件条件 | 第48页 |
·系统的架构 | 第48-49页 |
·主要功能实现 | 第49-64页 |
·学生分组的实现 | 第49-53页 |
·组内成员小纸条功能的实现 | 第53-56页 |
·用户及用户组分层授权的实现 | 第56-59页 |
·学生评价的实现 | 第59-62页 |
·VML技术绘制矢量图形 | 第62-64页 |
第5章 平台的使用状况及分析 | 第64-76页 |
·平台实验概述 | 第64-71页 |
·实验的教学内容 | 第64-65页 |
·实验对象 | 第65页 |
·实验过程 | 第65-71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71-76页 |
·学生态度问卷 | 第71-72页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72-73页 |
·学习成绩分析 | 第73-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回顾 | 第7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7-78页 |
附录A 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调查表 | 第78-80页 |
附录B 教师网络教学需求调查问卷 | 第80-82页 |
附录C 《学后情况调查问卷》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