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1.3 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步骤以及被试对象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步骤 | 第12-13页 |
1.4.2 研究的被试对象 | 第13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方法创新 | 第13页 |
1.5.2 研究成果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胜任力研究 | 第14-18页 |
2.1 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胜任力的结构 | 第14页 |
2.3 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 第14页 |
2.4 典型的胜任力模型 | 第14-16页 |
2.4.1 胜任力冰山模型 | 第14-15页 |
2.4.2 KSAO型胜任力模型 | 第15页 |
2.4.3 洋葱型胜任力模型 | 第15-16页 |
2.5 关于本文研究的胜任力 | 第16-18页 |
第三章 JT公司简介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18-21页 |
3.1 JT公司背景简介 | 第18-19页 |
3.2 JT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与不良资产处置人员 | 第19页 |
3.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19-21页 |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第21-36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4.2 J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21-22页 |
4.3 获取胜任力要素:文献分析法 | 第22页 |
4.4 验证、补充、修订胜任力要素:行为事件访谈法 | 第22页 |
4.5 针对J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调查问卷 | 第22-23页 |
4.6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6页 |
4.7 对JT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人员的评价 | 第26-27页 |
4.7.1 乔哈里信息窗 | 第26页 |
4.7.2 评价常见主观错误 | 第26-27页 |
4.7.3 样本员工的标记与打分 | 第27页 |
4.8 基于通径分析的数据分析 | 第27-31页 |
4.8.1 通径分析的思路 | 第27页 |
4.8.2 通径分析的过程 | 第27-31页 |
4.9 模型分析 | 第31-32页 |
4.10 胜任力素质合理性分析 | 第32-36页 |
第五章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第36-46页 |
5.1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招聘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5.1.1 总体思路 | 第36页 |
5.1.2 实施流程 | 第36-38页 |
5.2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5.2.1 总体思路 | 第38页 |
5.2.2 实施流程 | 第38-39页 |
5.2.3 考核结果的应用 | 第39-40页 |
5.3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5.3.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搭建 | 第40-42页 |
5.4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5.5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优点 | 第44页 |
5.6 不良资产处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不足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