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药用真菌的研究第10页
    1.2 灰树花的研究第10-12页
        1.2.1 灰树花的概述第10-11页
        1.2.2 灰树花的药用价值第11-12页
    1.3 天麻的研究第12-13页
        1.3.1 天麻的概述第12页
        1.3.2 天麻的成分及药用价值第12-13页
    1.4 中药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第13-15页
        1.4.1 中药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第13-14页
        1.4.2 中药对其他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第14-15页
    1.5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6 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的原理第16页
    1.7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8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天麻醇提液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第18-33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2.1 天麻第18页
        2.2.2 实验药品第18-19页
        2.2.3 实验设备第19页
    2.3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3.1 天麻预处理第19页
        2.3.2 制备天麻醇提物流程第19-20页
        2.3.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20页
        2.3.4 TLC检测条件第20页
        2.3.5 HPLC检测条件第20页
        2.3.6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0-21页
        2.3.7 精密度试验第21页
        2.3.8 回收率试验第21页
        2.3.9 天麻醇提物灭菌前后成分分析第21页
        2.3.10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第2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1-31页
        2.4.1 天麻素标准曲线第21-22页
        2.4.2 对羟基苯甲醇标准曲线第22-23页
        2.4.3 对羟基苯甲醛标准曲线第23-24页
        2.4.4 巴利森甙标准曲线第24-25页
        2.4.5 精密度和稳定性考察第25页
        2.4.6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试验第25页
        2.4.7 TLC色谱图分析第25-26页
        2.4.8 HPLC色谱图分析第26-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材料第34-35页
        3.2.1 菌株与天麻第34页
        3.2.2 实验主要药品第34页
        3.2.3 实验主要仪器第34-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3.1 培养基第35页
        3.3.2 培养方法第35-36页
        3.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36页
        3.3.4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第36-37页
        3.3.5 HPLC检测第37页
        3.3.6 统计方法第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3.4.1 胞外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7-38页
        3.4.2 天麻的不同添加量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38-39页
        3.4.3 天麻的不同成分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39-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转化第43-52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材料第44-45页
        4.2.1 菌株与天麻第44页
        4.2.2 实验主要药品第44页
        4.2.3 实验主要仪器第44-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1 培养基第45页
        4.3.2 培养方法第45-46页
        4.3.3 HPLC检测第46页
        4.3.4 MS检测条件第46页
        4.3.5 统计方法第4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6-50页
        4.4.1 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第46-48页
        4.4.2 静息细胞转化第48-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增效及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第52-61页
    5.1 前言第52页
    5.2 材料第52-54页
        5.2.1 菌株第52页
        5.2.2 实验主要药品第52-53页
        5.2.3 实验主要仪器第53-54页
    5.3 实验方法第54-55页
        5.3.1 培养基第54页
        5.3.2 培养方法第54页
        5.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54页
        5.3.4 残糖的测定第54-55页
        5.3.5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第55页
        5.3.6 p H 的测定第55页
        5.3.7 HPLC检测第55页
        5.3.8 统计方法第55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5.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55-56页
        5.4.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第56-57页
        5.4.3 发酵动力学研究第57-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基转移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61-72页
    6.1 引言第61-62页
    6.2 材料第62-64页
        6.2.1 菌株第62页
        6.2.2 实验主要药品第62-63页
        6.2.3 实验主要仪器第63-64页
    6.3 实验方法第64-66页
        6.3.1 培养基第64页
        6.3.2 培养方法第64页
        6.3.3 粗酶液的制备第64页
        6.3.4 溶液配制第64-65页
        6.3.5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5页
        6.3.6 酶活测定方法第65页
        6.3.7 酶学性质研究第65-66页
        6.3.8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第66页
        6.3.9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第66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66-70页
        6.4.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6-67页
        6.4.2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第67-68页
        6.4.3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热稳定性第68页
        6.4.4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pH第68-69页
        6.4.5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pH稳定性第69页
        6.4.6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第69-70页
    6.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七章 总结、论文创新点与展望第72-75页
    7.1 总结第72-73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73页
    7.3 展望第73-7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7-85页
附录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氟超支化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下一篇: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镉的形态分析及其吸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