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药用真菌的研究 | 第10页 |
1.2 灰树花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1 灰树花的概述 | 第10-11页 |
1.2.2 灰树花的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1.3 天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1 天麻的概述 | 第12页 |
1.3.2 天麻的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1.4 中药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 第13-15页 |
1.4.1 中药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2 中药对其他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 第14-15页 |
1.5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的原理 | 第16页 |
1.7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天麻醇提液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1 天麻 | 第18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2.2.3 实验设备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3.1 天麻预处理 | 第19页 |
2.3.2 制备天麻醇提物流程 | 第19-20页 |
2.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3.4 TLC检测条件 | 第20页 |
2.3.5 HPLC检测条件 | 第20页 |
2.3.6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0-21页 |
2.3.7 精密度试验 | 第21页 |
2.3.8 回收率试验 | 第21页 |
2.3.9 天麻醇提物灭菌前后成分分析 | 第21页 |
2.3.10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 | 第2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31页 |
2.4.1 天麻素标准曲线 | 第21-22页 |
2.4.2 对羟基苯甲醇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2.4.3 对羟基苯甲醛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2.4.4 巴利森甙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2.4.5 精密度和稳定性考察 | 第25页 |
2.4.6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试验 | 第25页 |
2.4.7 TLC色谱图分析 | 第25-26页 |
2.4.8 HPLC色谱图分析 | 第26-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 | 第34-35页 |
3.2.1 菌株与天麻 | 第34页 |
3.2.2 实验主要药品 | 第34页 |
3.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培养基 | 第35页 |
3.3.2 培养方法 | 第35-36页 |
3.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3.4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3.3.5 HPLC检测 | 第37页 |
3.3.6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4.1 胞外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3.4.2 天麻的不同添加量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天麻的不同成分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转化 | 第43-52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材料 | 第44-45页 |
4.2.1 菌株与天麻 | 第44页 |
4.2.2 实验主要药品 | 第44页 |
4.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3.1 培养基 | 第45页 |
4.3.2 培养方法 | 第45-46页 |
4.3.3 HPLC检测 | 第46页 |
4.3.4 MS检测条件 | 第46页 |
4.3.5 统计方法 | 第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4.4.1 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第46-48页 |
4.4.2 静息细胞转化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增效及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 第52-61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材料 | 第52-54页 |
5.2.1 菌株 | 第52页 |
5.2.2 实验主要药品 | 第52-53页 |
5.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1 培养基 | 第54页 |
5.3.2 培养方法 | 第54页 |
5.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54页 |
5.3.4 残糖的测定 | 第54-55页 |
5.3.5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 | 第55页 |
5.3.6 p H 的测定 | 第55页 |
5.3.7 HPLC检测 | 第55页 |
5.3.8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5.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5.4.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3 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57-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基转移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61-72页 |
6.1 引言 | 第61-62页 |
6.2 材料 | 第62-64页 |
6.2.1 菌株 | 第62页 |
6.2.2 实验主要药品 | 第62-63页 |
6.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6.3.1 培养基 | 第64页 |
6.3.2 培养方法 | 第64页 |
6.3.3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6.3.4 溶液配制 | 第64-65页 |
6.3.5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5页 |
6.3.6 酶活测定方法 | 第65页 |
6.3.7 酶学性质研究 | 第65-66页 |
6.3.8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 | 第66页 |
6.3.9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 | 第66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6.4.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6.4.2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67-68页 |
6.4.3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热稳定性 | 第68页 |
6.4.4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pH | 第68-69页 |
6.4.5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pH稳定性 | 第69页 |
6.4.6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 | 第69-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总结、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73页 |
7.3 展望 | 第73-7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