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乌龙茶做青理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2.2 乌龙茶做青设备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4 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 | 第19-20页 |
1.2.5 国内外茶叶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PLC与触摸屏的岩茶做青自动化控制系统 | 第24-36页 |
2.1 武夷岩茶做青影响因子分析 | 第24-26页 |
2.1.1 做青工艺因子及其影响 | 第24-25页 |
2.1.2 做青环境因子及其影响 | 第25-26页 |
2.1.3 青叶水分变化 | 第26页 |
2.1.4 其他因素 | 第26页 |
2.2 触摸屏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构架 | 第26-27页 |
2.3 触摸屏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 第27-33页 |
2.3.1 做青机 | 第27-28页 |
2.3.2 控制箱 | 第28-30页 |
2.3.3 PLC可编程控制器 | 第30-31页 |
2.3.4 变频器 | 第31页 |
2.3.5 触摸屏控制器 | 第31-32页 |
2.3.6 RS-485通讯模块 | 第32-33页 |
2.3.7 做青实验室 | 第33页 |
2.4 触摸屏+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33-35页 |
2.4.1. 用户登录界面 | 第33-34页 |
2.4.2 用户参数设定界面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PC与PLC智能控制系统组成与操作界面 | 第36-49页 |
3.1 做青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要求与构建目标 | 第36-37页 |
3.1.1 做青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第36页 |
3.1.2 做青智能控制系统构建目标 | 第36-37页 |
3.2 基于PC机与PLC做青机智能控制系统构架及组成 | 第37-43页 |
3.2.1 6CZQ-110型做青机组 | 第38-39页 |
3.2.2 变频器 | 第39页 |
3.2.3 温、湿度传感器 | 第39-40页 |
3.2.4 热风温度传感器 | 第40-41页 |
3.2.5 青叶水分在线检测装置 | 第41-42页 |
3.2.6 高清网络摄像头 | 第42页 |
3.2.7 RS-485通讯模块 | 第42-43页 |
3.3 智能控制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第43-48页 |
3.3.1 系统登录界面 | 第43页 |
3.3.2 操作系统主界面 | 第43-45页 |
3.3.3 萎凋做青参数设定 | 第45页 |
3.3.4 温湿度显示界面 | 第45页 |
3.3.5 青叶减重率含水率显示界面 | 第45-46页 |
3.3.6 做青现场视频监控界面 | 第46页 |
3.3.7 操作系统二级界面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智能做青系统模糊控制器开发 | 第49-56页 |
4.1 智能做青模糊控制原理 | 第49页 |
4.1.1 "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思想 | 第49页 |
4.1.2 智能做青模糊控制原理 | 第49页 |
4.2 做青模糊控制器结构 | 第49-50页 |
4.3 智能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0-55页 |
4.3.1 智能模糊控制器思想 | 第50页 |
4.3.2 摇(晾)青输入和输出参数的词集 | 第50-52页 |
4.3.3 摇(晾)青输入和输出参数的论域 | 第52-53页 |
4.3.4 摇(晾)模糊控制器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4.3.5 智能做青模糊控制器运行程序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做青过程温湿度及青叶水分在线采集及修正拟合 | 第56-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材料 | 第56页 |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56页 |
5.1.3 设备与仪器 | 第56页 |
5.1.4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2.1 茗香岩茶厂做青过程温湿度在线采集 | 第57-61页 |
5.2.2 智能做青系统做青过程温湿度变化 | 第61-62页 |
5.2.3 智能做青系统做青过程在制叶减重率和含水率变化 | 第62-63页 |
5.2.4 微型做青机与做青机的在制叶减重率函数拟合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武夷岩茶自动化做青对比试验 | 第66-7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6.1.1 材料及地点 | 第66页 |
6.1.2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66-67页 |
6.1.3 试验方法 | 第67页 |
6.1.4 生化成分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6.1.5 统计方法 | 第6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6.2.1 两种做青方法在制叶叶态比较 | 第68页 |
6.2.2 两种做青方法做青过程在制叶含水率比较 | 第68-69页 |
6.2.3 两种做青方法毛茶生化变化比较 | 第69-72页 |
6.2.4 两种做青方法毛茶感官品质比较 | 第72-7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武夷岩茶做青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前景分析 | 第74-84页 |
7.1 武夷岩茶做青自动化控制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第74-76页 |
7.1.1 自动做青与人工做青用工成本比较 | 第74-75页 |
7.1.2 自动做青与人工做青控制设备投入成本比较 | 第75页 |
7.1.3 自动做青年节约成本 | 第75-76页 |
7.2 做青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广应用问卷调查 | 第76-83页 |
7.2.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76-78页 |
7.2.2 调查问卷分析 | 第78-8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8页 |
8.1 总结 | 第84-87页 |
8.1.1 基于PLC与触摸屏的岩茶做青自动化控制系统特点 | 第84页 |
8.1.2 基于PLC+PC机的岩茶做青智能化控制系统特色 | 第84-85页 |
8.1.3 做青过程温湿度和水分在线采集 | 第85-86页 |
8.1.4 武夷岩茶自动化做青对比试验 | 第86页 |
8.1.5 岩茶自动化做青发展前景分析 | 第86-87页 |
8.2 讨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8.2.1 做育智能控制系统投入实际生产试验 | 第87页 |
8.2.2 不断完善做青专家数据库 | 第87页 |
8.2.3 本论文存在不足之处 | 第87页 |
8.2.4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件 | 第92-10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