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1 希望 | 第14页 |
1.1.1 定义 | 第14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4-15页 |
1.2.1 定义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自我效能感 | 第15页 |
1.3.1 定义 | 第15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希望、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4.1 希望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2 希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4.3 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4.4 希望、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2.1 已有研究不足 | 第17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19页 |
3.4 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第19页 |
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19-20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0-31页 |
4.1 高中生希望的总体状况 | 第20-21页 |
4.1.1 高中生希望的总体状况 | 第20页 |
4.1.2 高中生希望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4.2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第21-22页 |
4.2.1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第21页 |
4.2.2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4.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4.3.1 父亲教养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4.3.2 母亲教养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23页 |
4.3.3 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第23页 |
4.4 高中生希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及回归 | 第23-25页 |
4.4.1 高中生希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 第23-24页 |
4.4.2 高中生希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 | 第24-25页 |
4.4.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希望及其各维度的逐步回归 | 第25页 |
4.5 高中生希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及回归 | 第25-26页 |
4.5.1 高中生希望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 第25页 |
4.5.2 高中生希望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 | 第25-26页 |
4.6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及回归 | 第26页 |
4.6.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 第26页 |
4.6.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 | 第26页 |
4.7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希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26-31页 |
4.7.1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和希望的路径分析 | 第26-28页 |
4.7.2 高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和希望的路径分析 | 第28-31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1-35页 |
5.1 高中生希望特点 | 第31页 |
5.2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 | 第31-32页 |
5.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 | 第32页 |
5.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和希望之间关系 | 第32-34页 |
5.4.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希望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5.4.2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希望的关系 | 第33页 |
5.4.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33页 |
5.4.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分析 | 第33-34页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6.1 结论 | 第35页 |
6.2 对高中生希望品质培养的建议 | 第35-37页 |
6.2.1 提倡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 第35页 |
6.2.2 加强动力思维水平的训练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