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素分析法的《说文解字》同义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2. 《说文》作者及版本略述 | 第8-9页 |
3.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说文》同义词研究综述 | 第11页 |
·用义素分析法研究《说文》的成果综述 | 第11-12页 |
4.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5.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6.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7.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词义方面 | 第14页 |
·词性方面 | 第14页 |
8. 创新点 | 第14-15页 |
9. 有关本研究的一些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同义词和义素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 第17-40页 |
1. 同义词的相关理论 | 第17-31页 |
·同义词的界说 | 第17-19页 |
·同义词的分类 | 第19-24页 |
·本文采用的《说文》同义词分类方法和缘由 | 第24-26页 |
·几个术语说明 | 第26-29页 |
·同源词的定义及判定依据 | 第26-27页 |
·本义的定义及特点 | 第27-28页 |
·引申义的定义及作用 | 第28-29页 |
·《说文》同义词研究的依据 | 第29-31页 |
2. 义素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 第31-39页 |
·西方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 | 第31页 |
·中国训诂学的义素分析法 | 第31-33页 |
·本文采用的义素分析法 | 第33-35页 |
·使用义素分析法的可行性、优势及说明 | 第35-39页 |
·使用义素分析法的可行性 | 第35-37页 |
·采用义素分析法辨析《说文》同义词的优势 | 第37页 |
·使用义素分析法的一些说明 | 第37-39页 |
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说文》中的同义词 | 第40-61页 |
1. 《说文》互训同义词 | 第40-43页 |
·互训的定义和分类 | 第40-41页 |
·《说文》互训同义词的语义关系 | 第41-43页 |
2. 《说文》递训同义词 | 第43-45页 |
·递训的定义及分类 | 第43-44页 |
·递训同义词的判定 | 第44-45页 |
3. 《说文》同训同义词 | 第45-52页 |
·同训的定义和分类 | 第45-49页 |
·《说文》同训同义词的判定 | 第49-52页 |
4. 《说文》声训、通训同义词 | 第52-58页 |
·声训的含义及目的 | 第52-54页 |
·《说文》声训同义词类型 | 第54-57页 |
·《说文》通训同义词 | 第57-58页 |
5. 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采用义素分析法辨析《说文》同义词 | 第61-110页 |
1. 《说文》微别同义词的义素分析与辨析 | 第61-108页 |
·非同源同义词的义素分析与辨析 | 第61-107页 |
·非同源“本义+本义”同义词 | 第61-97页 |
·非同源“本义+引申义”同义词 | 第97-104页 |
·非同源“引申义+引申义”同义词 | 第104-107页 |
·同源同义词的义素分析与辨析 | 第107-108页 |
·同源“本义+本义”同义词 | 第107-108页 |
·同源“本义+引申义”同义词 | 第108页 |
2.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许慎《说文》同义词研究的进步与局限 | 第110-139页 |
1. 许慎同义词研究的进步之处 | 第110-122页 |
·《说文》已经具有语义场观念 | 第110-117页 |
·有意识地辨析同义词的相异之处 | 第117-122页 |
2. 许慎同义词研究的局限 | 第122-138页 |
·直训的不完全释义 | 第123-126页 |
·互训的非完全同义 | 第126-130页 |
·同训的言同隐别 | 第130-132页 |
·递训的“偷换义项” | 第132-134页 |
·同义词辨析有失精准 | 第134-135页 |
·上下义词误作同义词 | 第135-138页 |
3.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