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学地理衔接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一 系统论 | 第15页 |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16页 |
| 三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一 学制方面 | 第17-18页 |
| 二 知识体系方面 | 第18页 |
| 三 教学方式方面 | 第18-19页 |
| 四 学习方法方面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河南省中学地理衔接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5-41页 |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25-27页 |
| 一 设计问卷 | 第25页 |
| 二 采集数据 | 第25-26页 |
| 三 检验数据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第27-41页 |
| 一 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 二 课程理念的差异与衔接分析 | 第29-31页 |
| 三 内容标准的差异与衔接分析 | 第31-34页 |
| 四 教学方法的差异与衔接分析 | 第34-36页 |
| 五 学习方法的差异与衔接分析 | 第36-37页 |
| 六 教学环境的差异与衔接分析 | 第37-41页 |
| 第五章 改善中学地理衔接教育的策略 | 第41-47页 |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第41-42页 |
| 一 注重教师素质培养,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 第41页 |
| 二 分析学生特点,转变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 三 角色转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 第42页 |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第42-44页 |
| 一 自主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 第42-43页 |
| 二 融合文理,构建知识网络 | 第43页 |
| 三 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考试制度方面 | 第44-47页 |
| 一 初中学校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 第44页 |
| 二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4-45页 |
| 三 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7-49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A | 第52-53页 |
| 附录 B | 第53-55页 |
| 附录 C | 第55-56页 |
| 附录 D | 第56-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