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言第9-13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9-10页
  1.理论意义第9页
  2.实践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1页
 (三)创新之处第11-13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价值第13-22页
 (一)接受的含义第13-15页
  1.哲学层面的接受内涵第13-14页
  2.伦理学层面的接受内涵第14页
  3.心理学层面的接受内涵第14-15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第15-16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的含义第16-17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的特点第17-19页
  1.自主性第17页
  2.选择性第17-18页
  3.专注性第18-19页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的研究价值第19-22页
  1.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视野第19-20页
  2.有利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第20-21页
  3.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21-22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机制第22-30页
 (一)欲求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机制第22-24页
  1.基本动力机制第22-24页
  2.直接动力机制第24页
  3.间接动力机制第24页
 (二)情感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选择机制第24-26页
 (三)认知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加工机制第26-28页
 (四)意志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调节机制第28-30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的优化第30-45页
 (一)强化教育者的灌输能力第31-36页
  1.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第31-33页
  2.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容第33-34页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方法第34-36页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第36-41页
  1.培养自我教育意识第36-38页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第38-39页
  3.加强自我情感调节第39-40页
  4.锻炼自我意志品质第40-41页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第41-45页
  1.优化社会环境第41-42页
  2.优化校园环境第42-43页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注释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法中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