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我国传统酱卤制品概述 | 第10-11页 |
| ·肉及肉制品保鲜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 ·影响肉及肉制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 第11-13页 |
| ·肉及肉制品的保鲜理论 | 第13-16页 |
| ·肉及肉制品的防腐保鲜技术 | 第16-20页 |
|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2 不同包装和贮藏条件下烧鸡贮藏特性的研究 | 第21-29页 |
| ·前言 | 第2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烧鸡初始理化参数与细菌总数 | 第23页 |
| ·贮藏过程中烧鸡感官品质、理化参数及细菌总数的变化情况 | 第23-27页 |
| ·结论 | 第27-29页 |
| 3 烧鸡中主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菌相分析 | 第29-38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材料 | 第29-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烧鸡初始菌相的构成 | 第31-32页 |
| ·烧鸡中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2-36页 |
| ·货架期终点烧鸡中腐败菌菌相分析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4 优势腐败菌对真空包装烧鸡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38-47页 |
| ·前言 | 第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pH 值的变化 | 第40-41页 |
| ·TVB-N 值的变化 | 第41-42页 |
| ·细菌总数的变化 | 第42页 |
| ·乳酸菌及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 ·感官品质变化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7页 |
| 5 非真空包装烧鸡保鲜技术的初步研究 | 第47-55页 |
| ·前言 | 第4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 ·不同保鲜剂对各类腐败菌群的抑菌效力比较 | 第50-51页 |
| ·保鲜剂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1-52页 |
| ·天然防腐剂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52-53页 |
| ·组合保鲜液对烧鸡的保鲜效果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6 复合保鲜剂结合真空包装对烧鸡保鲜的研究 | 第55-64页 |
| ·前言 | 第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 ·材料 | 第55-56页 |
| ·方法 | 第56-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 ·防腐剂的筛选 | 第57页 |
| ·最佳复合保鲜剂配比的确定 | 第57-62页 |
| ·保鲜剂最佳配比的验证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7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