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凡例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一、宋人笔记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2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宋人笔记的词汇学理论价值 | 第13-29页 |
第一节 宋人笔记概况 | 第13-15页 |
一、笔记的含义及特点 | 第13页 |
二、宋代学术风气和宋人笔记风貌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宋人笔记在词汇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举隅 | 第15-29页 |
一、同素异序词研究 | 第15-16页 |
二、同源词研究 | 第16-18页 |
三、变调造词研究 | 第18-22页 |
(一) 宋人笔记对变调造词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 第19-21页 |
(二) 结合宋人笔记谈对变调造词问题的几点思考 | 第21-22页 |
1.变调造词和一词多义 | 第21-22页 |
2.变调造词材料是对实际口语的反映 | 第22页 |
四、理据研究 | 第22-29页 |
(一) 宋人笔记对合成词的理据分析 | 第23-25页 |
1.循名以考实 | 第23-24页 |
2.分析语词内部形式 | 第24-25页 |
3.结合实证 | 第25页 |
(二) 结合宋人笔记看习非成是现象 | 第25-29页 |
1.因循前人,沿袋旧误 | 第25-26页 |
2.听音为字,传闻之误 | 第26-27页 |
3.望文生义,以讹传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宋人笔记与修辞造词 | 第29-76页 |
第一节 修辞造词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修辞造词及相关概念阐释 | 第31-45页 |
一、造词 | 第31-36页 |
(一) 什么是词 | 第31-34页 |
(二) 什么是新词 | 第34-35页 |
(三) 造词与构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 | 第35-36页 |
二、修辞造词法是汉语造词方法之一 | 第36-39页 |
(一) 修辞造词法源远流长 | 第36-37页 |
(二) 汉语造词法体系 | 第37-39页 |
三、修辞造词法的一般类别 | 第39-43页 |
(一) 比喻造词法 | 第40页 |
(二) 比拟造词法 | 第40-41页 |
(三) 借代造词法 | 第41页 |
(四) 仿词造词法 | 第41-42页 |
(五) 夸张造词法 | 第42页 |
(六) 移就造词法 | 第42页 |
(七) 拆字造词法 | 第42页 |
(八) 谐音造词法 | 第42-43页 |
(九) 综合修辞造词法 | 第43页 |
四、修辞引申和修辞造词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宋人笔记对修辞造词现象的分析 | 第45-53页 |
一、指出语词的由来或生成方式,点明修辞造词方法 | 第45-47页 |
1.蜡梅 | 第45-46页 |
2.左军、泰水 | 第46页 |
3.南道主人 | 第46页 |
4.夜虎 | 第46页 |
5.蜡鼻 | 第46页 |
6.流星辇 | 第46-47页 |
7.马啄木 | 第47页 |
8.朱虎残 | 第47页 |
9.面忠 | 第47页 |
10.春梦婆 | 第47页 |
二、详释语词内涵,暗示修辞造词方法 | 第47-51页 |
1.佛妆 | 第48页 |
2.北苑妆 | 第48-49页 |
3.铺地钱、买门钱 | 第49-50页 |
4.软盘 | 第50页 |
5.提茶瓶 | 第50页 |
6.害肚历、感风簿 | 第50-51页 |
三、略述词义,提供修辞造词线索 | 第51-53页 |
1.天弓 | 第51页 |
2.方头 | 第51-52页 |
3.木上座 | 第52页 |
4.绕殿雷 | 第52页 |
5.撼雷 | 第52页 |
6.黑甜、软饱 | 第52-53页 |
7.两脚羊、不羡羊、饶把火、和骨烂 | 第53页 |
第四节 宋人笔记中的修辞造词现象再分析 | 第53-76页 |
一、修辞造词的主要特点 | 第53-59页 |
(一) 各种手段合力打造,众彩纷呈 | 第53-56页 |
1.谢豹虾、谢豹笋 | 第54页 |
2.云汉 | 第54-55页 |
3.鱼头 | 第55页 |
4.醉如泥 | 第55页 |
5.子推燕 | 第55页 |
6.绿豆眼、猫眼、鸲鹆眼 | 第55-56页 |
(二) 比喻造词法和比拟造词法最常用 | 第56-57页 |
(三) 修辞造词的语义类别和结构特点 | 第57-59页 |
二、修辞造词中的认知思维方式 | 第59-73页 |
(一) 比拟造词中的规约性隐喻 | 第60-68页 |
1.视物为奴 | 第60-65页 |
2.因物取义 | 第65-68页 |
(二) 移就造词中的规约性隐喻和转喻 | 第68-71页 |
1.五官感觉移用于心理感受 | 第69-70页 |
2.心理感受移用于五官感觉 | 第70-71页 |
(三) 借代造词生成"称谓+车"类语词 | 第71-73页 |
三、修辞造词的内在动因 | 第73-76页 |
第三章 宋人笔记与词的语用义研究 | 第76-107页 |
第一节 词的语用义 | 第76-78页 |
第二节 宋人笔记对词语语用义的分析 | 第78-87页 |
一、指出词义在一定语用条件下发生变异 | 第78-80页 |
1.耐辛苦 | 第79页 |
2.待理会 | 第79-80页 |
3.荐 | 第80页 |
二、说明词语情感色彩的变化 | 第80-84页 |
1.鹰犬 | 第80-81页 |
2.秀才 | 第81-82页 |
3.汉子 | 第82-84页 |
三、指出名人效应对词义的变异作用 | 第84-87页 |
1.对床 | 第84-85页 |
2.云子 | 第85页 |
3.一麾 | 第85-87页 |
第三节 结合笔记谈语用分析在古汉语词义研究中的价值 | 第87-107页 |
一、钩沉词的语用义 | 第88-92页 |
1.贴夫 | 第88-89页 |
2.胡皴 | 第89-92页 |
二、分析义项间的语用差别 | 第92-99页 |
(一) 明确词义的语用色彩 | 第92-96页 |
1.老小 | 第93-96页 |
(二) 识别已经固化的语用义 | 第96-99页 |
1.卖 | 第96-99页 |
三、通过语用分析探讨词义演变的规律性 | 第99-107页 |
(一) 组合同化 | 第99-101页 |
1.飔风 | 第99-101页 |
(二) 从礼貌言辞到礼貌行为 | 第101-107页 |
1.万福 | 第101-107页 |
第四章 宋人笔记与口语词研究 | 第107-155页 |
第一节 宋人笔记口语词研究概况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宋人笔记对口语词的研究 | 第109-138页 |
一、考订口语词的始见时间 | 第109-112页 |
1.索妇 | 第111页 |
2.放债、平善、管中窥豹 | 第111-112页 |
3.多酒 | 第112页 |
二、分析词义的演变方向 | 第112-119页 |
(一) "打"之类:词义的扩大 | 第113-116页 |
1.打 | 第113-114页 |
2.江、河 | 第114页 |
3.俘、饷、币 | 第114-116页 |
(二) "花"之类:词义的缩小 | 第116-117页 |
1.花、果 | 第116-117页 |
2.宫、寡、太牢、少牢 | 第117页 |
(三) "信"之类:词义的转移 | 第117-119页 |
1.信 | 第118-119页 |
2.如律令 | 第119页 |
三、系联古今同义词 | 第119-124页 |
(一) 反映词语的更替 | 第120-122页 |
1.腰→条 | 第120页 |
2.矢→箭 | 第120-122页 |
(二) 以今语证古语 | 第122-124页 |
1.宁馨~恁地 | 第122-123页 |
2.陟方~上路 | 第123-124页 |
四、厘析语词的形式变化 | 第124-131页 |
1.唐突 | 第124-125页 |
2.委蛇 | 第125-126页 |
3.骨朵 | 第126-128页 |
4.沙锣 | 第128-131页 |
五、探讨词义演变的动因 | 第131-138页 |
(一) 分析借代修辞对词义演变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1.荔枝 | 第132-133页 |
2.蔡 | 第133-134页 |
(二) 指出相似联想引发词义演变 | 第134-138页 |
1.钻具 | 第134-135页 |
2.屠苏 | 第135-137页 |
3.逋峭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从笔记中发掘口语词研究的资料或依据 | 第138-149页 |
一、准确理解语词 | 第138-143页 |
(一) 根据同义关系理解词义 | 第138-140页 |
1.尽教 | 第139-140页 |
(二) 根据相似引中规律理解词义 | 第140-141页 |
1.设法 | 第140-141页 |
2.色叫 | 第141页 |
(三) 根据初始用例分析语词理据 | 第141-143页 |
1.踏趿 | 第141-142页 |
2.开荤 | 第142-143页 |
二、汉语双音化途径举隅 | 第143-149页 |
(一) 音节延展 | 第143-146页 |
1.老草 | 第144-146页 |
(二) 短语词化 | 第146-147页 |
1.吃香 | 第146-147页 |
(三) 并列连用 | 第147-149页 |
1.喷嚏 | 第148-149页 |
第四节 结合笔记看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中的义素分析法 | 第149-155页 |
一、义位的变化与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 第150-151页 |
二、义位的变化与词义范围的转移 | 第151-155页 |
(一) 核心义素变易 | 第151-153页 |
(二) 限定义素变易 | 第153页 |
(三) 附加义素变易 | 第153-155页 |
结语 | 第155-157页 |
附录一:五十部宋人笔记名目与版本情况 | 第157-159页 |
附录二:宋人笔记中由修辞造词法所生成的新词 | 第159-161页 |
附录三:宋代笔记语词拾零 | 第161-166页 |
一、释"科首" | 第161-162页 |
二、"竹子"乃"楮子"之误 | 第162-163页 |
三、由"老小"看一组汉语称谓语在突显原则下的语义变化 | 第163-165页 |
四、沙鱼皮 | 第165-166页 |
征引文献 | 第166-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1页 |
后记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