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导论 | 第13-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二、核心概念解析 | 第14-16页 |
三、理论范式 | 第16-18页 |
四、研究方法论 | 第18-24页 |
第一章 皇城牧区地缘特征、经济文化类型及族群关系 | 第24-56页 |
第一节 皇城牧区古朴民风及文化生态 | 第24-30页 |
一、《认识我们的家乡》(校本课程教材)部分内容节选 | 第24-26页 |
二、田野感言 | 第26-27页 |
三、访谈实录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地缘特征 | 第30-33页 |
一、“皇城”称谓的由来及行政区划 | 第30-31页 |
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类型 | 第31-32页 |
三、天然的避暑胜地 | 第32页 |
四、多民族栖息地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皇城牧区各民族族源及生存状况 | 第33-41页 |
一、藏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3-34页 |
二、裕固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4-37页 |
三、回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7-38页 |
四、土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8-39页 |
五、蒙古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9页 |
六、满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39-40页 |
七、汉族族源及生存现状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皇城牧区各民族关系解析 | 第41-48页 |
一、语言使用 | 第41-42页 |
二、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 | 第42-43页 |
三、族际通婚 | 第43-45页 |
四、族群意识 | 第45-46页 |
五、权力分配 | 第46-48页 |
第五节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阶段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演变流程 | 第48-55页 |
一、同化论阶段 | 第49-50页 |
二、多元论阶段 | 第50-52页 |
三、多元一体论阶段 | 第52-54页 |
四、自由多元论阶段 | 第54-5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二章 校本课程衍生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及田野考证 | 第56-87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研发的历史追溯 | 第56-60页 |
一、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 | 第56-57页 |
二、国内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 | 第57-59页 |
三、国外校本课程的研发经验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校本课程衍生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 第60-65页 |
一、以资本观透视社会场域中各种关系的动态变化 | 第60-61页 |
二、原有结构失衡—场域(自我场域与他者场域)冲突的激化 | 第61-63页 |
三、资本的重新分配加速教育场域内部组织制度转型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皇城牧区校本课程需求的社会学访谈及问卷统计分析 | 第65-83页 |
一、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观点 | 第65-69页 |
二、肃南二中管理者及教师的观点 | 第69-73页 |
三、肃南二中学生的观点 | 第73-76页 |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 第76-78页 |
五、民族精英的观点 | 第78-83页 |
第四节 牧区校本课程建构的利弊分析 | 第83-86页 |
一、校本课程建构的有利因素 | 第83-85页 |
二、校本课程建构的不利因素 | 第85-86页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86-87页 |
第三章 校本课程建构过程的田野阐释 | 第87-146页 |
第一节 肃南二中校情 | 第87-93页 |
第二节 文化冲突中的牧区教师对校本课程研发的认识与理解 | 第93-96页 |
第三节 校本课程教材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 第96-103页 |
一、校本课程教材编制前研发人员的心态 | 第96-98页 |
二、思想动员会议上的个案教师 | 第98-99页 |
三、参与教师培训、讨论和拟订《校本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大纲》的个案教师 | 第99-103页 |
第四节 校本课程编制过程实录及问卷统计分析 | 第103-129页 |
一、资料搜集、整理及教材编制过程的问卷统计分析 | 第103-120页 |
二、资料搜集、整理及教材编制过程的口述实录 | 第120-129页 |
第五节 校本课程研发评价、成果推广及教材实施的操作性建议 | 第129-145页 |
一、校本课程研发评价 | 第129-140页 |
二、校本课程研发成果的推广 | 第140-141页 |
三、校本课程教材实施的操作性建议 | 第141-14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四章 自由多元的牧区教育理论建构 | 第146-163页 |
第一节 班克斯·詹姆士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第146-150页 |
第二节 戈登·米尔顿的“自由多元论”及其本土应用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自由多元的牧区教育理论建构 | 第152-162页 |
一、牧区教育的特殊性 | 第152-158页 |
二、自由多元的牧区教育理论建构 | 第158-16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162-163页 |
第五章 论文主要结构、提出的观点及人类学影片展演 | 第163-165页 |
一、论文主要结构 | 第163页 |
二、论文提出的观点 | 第163-164页 |
三、影视作品:牧区娃娃喜上学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7页 |
附录 | 第167-182页 |
附录一: 本研究的田野工作所在地 | 第167页 |
附录二: 校本课程标准培训专题 | 第167-172页 |
附录三: 个案教师的课例展示 | 第172-173页 |
附录四: 校本课程教材初稿编制完成后,教师的访谈提纲 | 第173-174页 |
附录五: 校本课程教材评价表 | 第174-176页 |
附录六: 校本课程研发奖励基金座谈会 | 第176-178页 |
附录七: 笔者与田野点学校—肃南二中的电子邮件往来示例 | 第178-180页 |
附录八: 裕固族文学家铁穆尔对校本课程教材初稿的修改意见 | 第180页 |
附录九: 校本课程教师手册及课后活动记录簿的后续研发 | 第180-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182-184页 |
后记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