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主题与方法 | 第14-39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22页 |
| (一) 问题提出 | 第14-21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一)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8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6页 |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6-38页 |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39页 |
| 第二章 生命化教育的嬗变 | 第39-59页 |
| 一、关于生命观的历史演进 | 第39-50页 |
| (一) 西方生命思想溯源 | 第39-46页 |
| (二) 中国的生命观思想演进 | 第46-50页 |
| (三) 对中外生命观的简要评析 | 第50页 |
| 二、生命化教育的概念 | 第50-59页 |
| (一) 关于生命 | 第50-54页 |
| (二) 关于生命教育 | 第54-56页 |
| (三) 关于生命化教育 | 第56-59页 |
| 第三章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特征 | 第59-72页 |
| 一、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支点 | 第59-64页 |
| (一)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 第59-60页 |
| (二)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 第60-64页 |
| 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 第64-72页 |
| (一) 情感性 | 第64-65页 |
| (二) 愉悦性 | 第65-67页 |
| (三) 提升性 | 第67-68页 |
| (四) 超越性 | 第68-69页 |
| (五) 审美性 | 第69-70页 |
| (六) 文化性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与使命 | 第72-95页 |
| 一、我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沿革 | 第72-78页 |
| (一) 20 世纪初期至建国以前 | 第72-74页 |
| (二) 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时期 | 第74-75页 |
| (三) 改革开放初期至20 世纪末 | 第75-77页 |
| (四) 21 世纪初期 | 第77-78页 |
| 二、生命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失落 | 第78-87页 |
| (一) 音乐课程与教学对于人的生命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 第79-81页 |
| (二) 工具理性主义使音乐课程与教学丧失了生命的家园 | 第81-83页 |
| (三) 片面强调知识技能,忽视音乐创作、音乐文化常识 | 第83-85页 |
| (四) 模式化和形式化严重,忽视了灵活性和创造性 | 第85-87页 |
| 三、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使命 | 第87-95页 |
| (一) 生命与音乐教育内在的契合 | 第87-91页 |
| (二) 生命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的回归 | 第91-95页 |
| 第五章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理想建构 | 第95-119页 |
| 一、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目标 | 第95-99页 |
| (一) 总体性目标 | 第95-98页 |
| (二) 阶段性目标 | 第98-99页 |
| 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内容 | 第99-105页 |
| (一) 生命化的音乐感受与鉴赏 | 第99-103页 |
| (二) 生命化的音乐表现 | 第103页 |
| (三) 生命化的音乐创造 | 第103-104页 |
| (四) 音乐与生命及相关文化 | 第104-105页 |
| 三、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方法 | 第105-112页 |
| (一) 生命化音乐教学方法的特征 | 第106-107页 |
| (二) 主要教学方法 | 第107-110页 |
| (三)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110-112页 |
| 四、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评价 | 第112-119页 |
| (一)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评价原则 | 第112-114页 |
| (二)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评价内容 | 第114-116页 |
| (三)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 | 第116-119页 |
| 第六章 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实现条件 | 第119-140页 |
| 一、学校条件 | 第119-134页 |
| (一) 教育理念 | 第119-124页 |
| (二) 教师素质 | 第124-132页 |
| (三) 办学条件 | 第132-134页 |
| 二、社会条件 | 第134-140页 |
| (一) 社会文化生活 | 第134-135页 |
| (二) 大众文化导向 | 第135-136页 |
| (三) 社会音乐资源 | 第136-140页 |
| 结语 | 第140-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5页 |
| 附录1 | 第155-156页 |
| 附录2 | 第156-157页 |
| 附录3 | 第157-158页 |
| 后记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