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16页 | 
| 1.1 小麦及麦麸概况 | 第9-10页 | 
| 1.1.1 小麦及麦麸介绍 | 第9页 | 
| 1.1.2 小麦麸皮的主要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小麦麸皮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香气及香精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目前研究香气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4-16页 | 
|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1.3.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7页 |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6-17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17-27页 | 
| 2.3.1 小麦麸皮主要成分测定 | 第17-19页 | 
| 2.3.2 小麦麸皮风味物质测定及烘烤条件选择 | 第19-20页 | 
| 2.3.3 小麦麸皮酶解工艺 | 第20-23页 | 
| 2.3.4 酶解后小麦麸皮干燥实验 | 第23页 | 
| 2.3.5 小麦麸皮调香实验 | 第23-25页 | 
| 2.3.6 麦香味配料、调香试剂及固体麦精三者对比 | 第25页 | 
| 2.3.7 麦香味配料添加量的嗜好性实验 | 第25-26页 | 
| 2.3.8 麦香味配料的主要成分测定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7页 | 
| 3.1 小麦麸皮主要成分测定 | 第27页 | 
| 3.2 小麦麸皮风味物质测定及烘烤条件选择 | 第27-38页 | 
| 3.2.1 小麦麸皮风味物质测定 | 第27-29页 | 
| 3.2.2 小麦麸皮烘烤条件选择 | 第29-33页 | 
| 3.2.3 烘烤处理后小麦麸皮的风味物质测定 | 第33-38页 | 
| 3.3 小麦麸皮酶解工艺 | 第38-45页 | 
|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8-39页 | 
| 3.3.2 纤维素酶单因素实验 | 第39-40页 | 
| 3.3.3 中温淀粉酶单因素实验 | 第40-42页 | 
| 3.3.4 风味蛋白酶单因素实验 | 第42-43页 | 
| 3.3.5 正交实验 | 第43-45页 | 
| 3.4 酶解后小麦麸皮干燥实验 | 第45-46页 | 
| 3.5 小麦麸皮调香实验 | 第46-50页 | 
| 3.5.1 模糊数学法感官评定的建立 | 第46-47页 | 
| 3.5.2 麦芽酚单因素实验 | 第47-48页 | 
| 3.5.3 2-乙酰基吡嗪单因素实验 | 第48页 | 
| 3.5.4 乙基麦芽酚单因素实验 | 第48-49页 | 
| 3.5.5 正交实验 | 第49-50页 | 
| 3.6 麦香味配料、调香试剂及固体麦精三者对比 | 第50-54页 | 
| 3.7 麦香味配料添加量的嗜好性实验 | 第54-56页 | 
| 3.8 麦香味配料的主要成分测定 | 第56-57页 | 
| 4 结论 | 第57-58页 | 
| 4.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 4.1.1 原料麦麸主要成分含量 | 第57页 | 
| 4.1.2 小麦麸皮风味物质组成 | 第57页 | 
| 4.1.3 麦香味配料的制作工艺参数及其配方 | 第57页 | 
| 4.1.4 麦香味配料、调香试剂及固体麦精三者对比实验和添加量研究 | 第57页 | 
| 4.1.5 麦香味配料主要成分测定 | 第57页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 5 展望 | 第58-5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8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