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同音词偏误研究--以河北大学来华留学生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和难点 | 第9-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0页 |
1.4 同音词界定 | 第10-11页 |
1.5 同音词类型 | 第11-13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2章 留学生同音词出现偏误类型 | 第15-27页 |
2.1 字音造成的偏误 | 第15-17页 |
2.1.1 单音节同音词偏误 | 第15页 |
2.1.2 双音节同音词偏误 | 第15-17页 |
2.2 书写形式造成的偏误 | 第17-20页 |
2.2.1 近形近义同音词偏误 | 第17-18页 |
2.2.2 近形异义同音词偏误 | 第18-19页 |
2.2.3 异形近义同音词偏误 | 第19-20页 |
2.2.4 异形异义同音词偏误 | 第20页 |
2.3 河北大学学生同音词调查分析 | 第20-27页 |
2.3.1 调查目的 | 第20页 |
2.3.2 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2.3.3 调查实施 | 第21页 |
2.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第3章 留学生使用同音词出现偏误的原因 | 第27-32页 |
3.1 客观原因 | 第27-29页 |
3.1.1 词音 | 第27-28页 |
3.1.2 词形 | 第28页 |
3.1.3 词义 | 第28-29页 |
3.2 主观原因 | 第29-32页 |
3.2.1 学生方面 | 第29-31页 |
3.2.2 教师方面 | 第31-32页 |
第4章 对留学生进行汉语同音词教学的建议 | 第32-36页 |
4.1 设计语境代入式教学 | 第32-33页 |
4.2 借助词义教学区分同音词 | 第33页 |
4.3 拆分部件对比意义差别 | 第33-34页 |
4.4 引入文化法教学 | 第34-35页 |
4.5 综合多种手段教学 | 第35-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