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2.1 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 | 第15-16页 |
1.2.2 教材中的知识跟不上时代脚步 | 第16页 |
1.2.3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不积极 | 第16页 |
1.2.4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低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2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的现状研究 | 第22-2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2.3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2.3.2 联通主义理论 | 第28-29页 |
2.3.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9-30页 |
3 基于moodle365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第30-37页 |
3.1 基于moodle365平台的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分析 | 第30-32页 |
3.1.1 课程性质 | 第30页 |
3.1.2 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3.1.3 教学对象 | 第31页 |
3.1.4 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3.1.5 教学评价 | 第32页 |
3.2 基于moodle365平台的信息技术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 第32-37页 |
3.2.1 线上学习 | 第32-34页 |
3.2.2 线下学习 | 第34-37页 |
4 基于moodle365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 第37-79页 |
4.1 前期准备 | 第38-39页 |
4.1.1 创建课程 | 第38页 |
4.1.2 组织学生注册 | 第38-39页 |
4.1.3 平台使用技巧培训 | 第39页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信息与信息技术” | 第39-53页 |
4.2.1 计划 | 第39-43页 |
4.2.2 行动 | 第43-49页 |
4.2.3 检查 | 第49-51页 |
4.2.4 反思 | 第51-53页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信息的鉴别与信息安全” | 第53-67页 |
4.3.1 计划 | 第53-56页 |
4.3.2 行动 | 第56-64页 |
4.3.3 检查 | 第64-66页 |
4.3.4 反思与改进 | 第66-67页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信息的获取” | 第67-79页 |
4.4.1 计划 | 第67-69页 |
4.4.2 行动 | 第69-76页 |
4.4.3 检查与反思 | 第76-79页 |
5 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 第79-84页 |
5.1 调查设计 | 第79页 |
5.2 问卷分析 | 第79-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9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4-88页 |
6.1.1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84-85页 |
6.1.2 提供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 第85页 |
6.1.3 创新、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 第85-86页 |
6.1.4 平台体验、师生帮扶,解决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 | 第86页 |
6.1.5 教师规范与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86-87页 |
6.1.6 组间任务分解、随机指定记录员与发言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第87-8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 | 第92-95页 |
附录二 《信息的鉴别与信息安全》教学活动设计 | 第95-98页 |
附录三 《信息的获取》教学活动设计 | 第98-101页 |
附录四 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