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0.1 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8-10页 |
0.1.1 选题理由 | 第8-9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0.2.1 宏观研究 | 第10-15页 |
0.2.2 微观研究 | 第15-18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4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虚”“实”在词汇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19-44页 |
1.1 “虚”“实”义项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1.2 “虚”“实”构词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22-29页 |
1.2.1 构词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22-26页 |
1.2.2 使用频率的对比分析 | 第26-29页 |
1.3 “虚”“实”构词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1.4 “虚”“实”构词形式的对比分析 | 第31-43页 |
1.4.1 词形对称 | 第32-35页 |
1.4.2 词形不对称 | 第35-41页 |
1.4.3 “虚”“实”在固定短语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虚”“实”在句法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44-59页 |
2.1 “虚”“实”在修饰与被修饰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44-53页 |
2.1.1 “虚”“实”修饰名词的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2.1.2 “虚”“实”修饰动词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2.1.3 “虚”“实”修饰形容词的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2.1.4 “虚”“实”受副词修饰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2.2 “虚”“实”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2.2.1 “虚”“实”作句法成分时的对称性表现 | 第53-57页 |
2.2.2 “虚”“实”作句法成分时的不对称性表现 | 第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虚”“实”在语义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59-82页 |
3.1 “虚”的语义演变 | 第59-70页 |
3.1.1 “虚”的本义 | 第59-60页 |
3.1.2 “虚”的原型义 | 第60-62页 |
3.1.3 “虚”的原型义引申 | 第62-68页 |
3.1.4 “虚”的语义系统 | 第68-69页 |
3.1.5 “虚”的语义发展跨域现象 | 第69-70页 |
3.2 “实”的语义演变 | 第70-78页 |
3.2.1 “实”本义及原型义 | 第70-71页 |
3.2.2 “实”的词义引申 | 第71-76页 |
3.2.3 “实”的语义系统 | 第76-77页 |
3.2.4 “实”的语义发展跨域现象 | 第77-78页 |
3.3 “虚”“实”语义演变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78-81页 |
3.3.1 “虚”“实”语义演变的对称性 | 第78-79页 |
3.3.2 “虚”“实”语义演变的不对称性 | 第79-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虚”“实”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 第82-90页 |
4.1 语言内部原因 | 第83-86页 |
4.1.1 语言有无标记项的差异 | 第83-84页 |
4.1.2 经济原则影响 | 第84页 |
4.1.3 语义演变不对称性 | 第84-85页 |
4.1.4 反义关系的不唯一性 | 第85-86页 |
4.1.5 语义、语音因素的影响 | 第86页 |
4.2 语言外部原因 | 第86-89页 |
4.2.1 认知心理角度 | 第86-88页 |
4.2.2 礼貌原则 | 第88-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3页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待研究问题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