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1 选题的由来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目标 | 第17-18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脑电相关的基本知识 | 第18-20页 |
1.4.2 ERP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 第20页 |
1.4.3 ERP的主要成分 | 第20-2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韵律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4-36页 |
2.1 韵律相关概念 | 第24-30页 |
2.1.1 韵律、韵律特征 | 第24-25页 |
2.1.2 韵律结构 | 第25-28页 |
2.1.3 韵律属性 | 第28-29页 |
2.1.4 声调和轻声 | 第29-30页 |
2.2 韵律相关理论 | 第30-36页 |
2.2.1 重音理论 | 第30-33页 |
2.2.2 核心重音规则 | 第33-34页 |
2.2.3 韵律构词理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36-5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重音对语言加工影响的研究 | 第36-38页 |
3.3 韵律边界对语言加工影响的研究 | 第38-40页 |
3.4 声调/轻声对语言加工影响的研究 | 第40-43页 |
3.4.1 声调对语言加工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2 轻声对语言加工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音节数目/音节组配对语言构成和加工影响的研究 | 第43-55页 |
3.5.1 音节数目/音节组配对词汇构成和加工的影响 | 第43-47页 |
3.5.2 音节数目/音节组配对短语构成的影响 | 第47-54页 |
3.5.3 音节数目/音节组配对句子构成和加工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前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55-58页 |
第四章 韵律对词汇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 第58-79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58-59页 |
4.3 研究问题 | 第59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59-63页 |
4.4.1 实验被试 | 第59-60页 |
4.4.2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4.4.3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4.4.4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4.5 实验程序 | 第61-62页 |
4.4.6 脑电记录 | 第62页 |
4.4.7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4.5.1 行为数据 | 第63页 |
4.5.2 ERP数据 | 第63-66页 |
4.6 讨论 | 第66-74页 |
4.6.1 N100成分 | 第66-69页 |
4.6.2 N400成分 | 第69-74页 |
4.7 关于复合词构成理论的反思 | 第74-75页 |
4.8 关于汉语单双音节和音节组配的一点思考 | 第75-77页 |
4.9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韵律对短语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 第79-104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79-80页 |
5.3 实验一: 汉语黏合式多项定语排序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80-84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80-81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4 实验二: 汉语黏合式多项定语排序的ERP研究之一 | 第84-89页 |
5.4.1 研究问题 | 第84页 |
5.4.2 研究方法 | 第84-86页 |
5.4.2.1 实验被试 | 第84页 |
5.4.2.2 实验设计 | 第84页 |
5.4.2.3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5.4.2.4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5.4.2.5 实验程序 | 第85页 |
5.4.2.6 脑电记录 | 第85页 |
5.4.2.7 数据分析 | 第85-86页 |
5.4.3 实验结果 | 第86-87页 |
5.4.3.1 行为数据 | 第86页 |
5.4.3.2 ERP数据 | 第86-87页 |
5.4.4 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5.5 实验三: 汉语黏合式多项定语排序的ERP研究之二 | 第89-99页 |
5.5.1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5.5.2 研究方法 | 第89-91页 |
5.5.2.1 实验被试 | 第89页 |
5.5.2.2 实验设计 | 第89页 |
5.5.2.3 实验仪器 | 第89页 |
5.5.2.4 实验材料 | 第89-91页 |
5.5.2.5 实验程序 | 第91页 |
5.5.2.6 脑电记录 | 第91页 |
5.5.2.7 数据分析 | 第91页 |
5.5.3 实验结果 | 第91-94页 |
5.5.3.1 行为数据 | 第91页 |
5.5.3.2 ERP数据 | 第91-94页 |
5.5.4 结果分析 | 第94-99页 |
5.6 综合讨论 | 第99-102页 |
5.7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韵律对句子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 第104-120页 |
6.1 引言 | 第104-105页 |
6.2 实验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05页 |
6.3 研究问题 | 第105页 |
6.4 研究方法 | 第105-108页 |
6.4.1 实验被试 | 第105页 |
6.4.2 实验设计 | 第105页 |
6.4.3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6.4.4 实验材料 | 第105-107页 |
6.4.5 实验程序 | 第107页 |
6.4.6 脑电记录 | 第107页 |
6.4.7 数据分析 | 第107-108页 |
6.5 实验结果 | 第108-110页 |
6.5.1 行为数据 | 第108页 |
6.5.2 ERP数据 | 第108-110页 |
6.6 讨论 | 第110-114页 |
6.6.1 N100/N120成分 | 第110-111页 |
6.6.2 N400成分 | 第111-112页 |
6.6.3 P600成分 | 第112-114页 |
6.7 关于“述补带宾”句中韵律限制条件的一点思考 | 第114-118页 |
6.8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第120-128页 |
7.1 引言 | 第120-121页 |
7.2 不同理论的语言加工观 | 第121-124页 |
7.2.1 生成语法理论的语言加工观 | 第121-122页 |
7.2.2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语言加工观 | 第122页 |
7.2.3 平行架构理论的语言加工观 | 第122-123页 |
7.2.4 韵律句法学理论的语言加工观 | 第123-124页 |
7.3 对汉语语言生成和加工的思考 | 第124-127页 |
7.4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8-136页 |
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现 | 第128-133页 |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33-134页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