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为什么要在《资本论》语境中重新理解“历史科学”? | 第14-30页 |
一、割裂历史与自然的关系:旧唯物主义的解读方式 | 第15-18页 |
二、混淆历史科学与思辨历史哲学的界限:黑格尔主义的解读方式 | 第18-22页 |
三、“历史科学”的思想地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 | 第22-26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30页 |
第1章 :“历史科学”的出场 | 第30-44页 |
1.1 “历史科学”出场的聚焦点——对象、方法之争 | 第30-37页 |
1.1.1 “历史科学”的对象之争——寻找真实的历史事实 | 第31-34页 |
1.1.2 “历史科学”的方法之争——思辨方法与实证主义 | 第34-37页 |
1.2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出场 | 第37-44页 |
1.2.1 马克思批判的两种历史观 | 第38-41页 |
1.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的理论表述 | 第41-44页 |
第2章 :“现实的人”:“历史科学”的出发点 | 第44-80页 |
2.1 “人变成了帽子”:遮蔽历史性的社会关系 | 第44-56页 |
2.1.1 “一般劳动”:取消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规定 | 第46-49页 |
2.1.2 “人变成了帽子”:人与物的颠倒 | 第49-52页 |
2.1.3 “经济人”的确立:遮蔽历史性的社会关系 | 第52-56页 |
2.2 “人变成了观念”:人与观念的颠倒 | 第56-68页 |
2.2.1 满足普遍需要的“抽象劳动”:触及市民社会的物化关系 | 第57-60页 |
2.2.2 解决市民社会的分裂:“地上的精神”——国家 | 第60-64页 |
2.2.3 陷入“抽象统治”:“人变成了观念” | 第64-68页 |
2.3 “现实的人”:“个人受抽象统治” | 第68-79页 |
2.3.1 人类劳动抽象化的起点:商品的二重性 | 第69-72页 |
2.3.2 抽象劳动的发展:“人对物的依赖性” | 第72-76页 |
2.3.3 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吞噬活劳动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3章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历史科学”的对象 | 第80-114页 |
3.1 “经济学家的通病”:“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当作永恒范畴” | 第80-91页 |
3.1.1 “虚构的原始状态” | 第81-84页 |
3.1.2 市场调节的乌托邦 | 第84-88页 |
3.1.3 回避“劳动决定价值与利润存在的矛盾” | 第88-91页 |
3.2 “历史的思辨表达”:“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 | 第91-101页 |
3.2.1 寻求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 第92-95页 |
3.2.2 客观精神对抽象个体的超越 | 第95-98页 |
3.2.3 “巨大的历史感”:“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 | 第98-101页 |
3.3 破解资本的奥秘:“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第101-112页 |
3.3.1 劳动力的买卖:还原真实的现实 | 第103-106页 |
3.3.2 剩余价值的发现:找到利润的真正来源 | 第106-109页 |
3.3.3 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展开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4章 :“精确研究方式”与“合理表述方式”的统一:“历史科学”的方法 | 第114-150页 |
4.1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经验的抽象”与“科学的抽象” | 第114-125页 |
4.1.1 斯密经济学方法中的一对矛盾 | 第115-119页 |
4.1.2 “庸俗经济学”:经验的抽象 | 第119-122页 |
4.1.3 “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科学抽象的方法 | 第122-125页 |
4.2 概念辩证法:非批判的形而上学性 | 第125-135页 |
4.2.1 概念辩证法的灵魂:内在否定性 | 第126-129页 |
4.2.2 概念的自我设定:由抽象到具体 | 第129-133页 |
4.2.3 概念辩证法的非批判性:形而上学本性 | 第133-135页 |
4.3 “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一个“先验的结构” | 第135-148页 |
4.3.1 对历史研究的两个领域的划分 | 第136-140页 |
4.3.2 “由具体到抽象”:确立精确的研究方式 | 第140-143页 |
4.3.3 “由抽象到具体”:展现合理的表述方式 | 第143-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结论:在《资本论》中发现“历史科学”的新大陆 | 第150-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