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太A”“太不A”“不太A”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第8-10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0-14页
        1.2.1 关于“太”的本体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关于“太”的偏误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12-13页
        1.2.3 基本评价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第16-17页
第二章 “太A”分析第17-34页
    2.1 “太A”中“太”和“A”的语义特征第17-22页
        2.1.1 程度副词“太”的语义特征第17-20页
        2.1.2 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 - 定量性]第20-22页
    2.2 “太A”的格式义及其语用分析第22-28页
        2.2.1 “太A”的格式义第23-26页
        2.2.2 “太A”格式的语用分析第26-28页
    2.3 “太A”格式义与“了”的关系第28-34页
        2.3.1 “太+褒义词/中性词”表褒义与“了”的关系第30-32页
        2.3.2 “太+褒义词/中性词”表贬义与“了”的关系第32-34页
第三章 “太不A”和“不太A”对比分析第34-46页
    3.1 “不”的语义特征——[+主观性]第35-36页
    3.2 “太不A”分析第36-41页
        3.2.1“太不A”格式中“A”的语义特征第36-38页
        3.2.2“太不A”格式义及语用分析第38-41页
    3.3 “不太A”分析第41-45页
        3.3.1“不太A”的格式义第41页
        3.3.2“不太A”格式中“A”的语义特征第41-43页
        3.3.3“不太A”的语用分析第43-45页
    3.4 “太不A”和“不太A”的差异第45-46页
第四章 偏误分析第46-59页
    4.1 偏误类型第46-51页
        4.1.1 “很”“太”混淆偏误第46-47页
        4.1.2 “太不A”“不太A”混淆偏误第47-48页
        4.1.3 误用于比字句的偏误第48页
        4.1.4 “太”类格式中形容词的偏误第48-49页
        4.1.5 错序的偏误第49页
        4.1.6 遗漏“了”的偏误第49-50页
        4.1.7 遗漏“太”的偏误第50页
        4.1.8 误加“太”的偏误第50页
        4.1.9 其他第50-51页
    4.2 偏误原因第51-59页
        4.2.1 汉语本身的复杂性第51-52页
        4.2.2 目的语上下文语境把握不到位第52-53页
        4.2.3 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第53-59页
第五章 目前教材的不足和我们的教案第59-73页
    5.1 目前教材的不足第59-61页
    5.2 我们的教案第61-72页
    5.3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语第73-75页
    6.1 本文所作的基本工作和得出的主要结论第73-74页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 1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语气词语体、句类选择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