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崂山道教与道教科仪音乐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崂山道教的渊源与流变 | 第12-15页 |
一、创建的历史原因及元朝时期的兴盛 | 第12-13页 |
二、崂山道教在明朝时期的稳步发展 | 第13-14页 |
三、崂山道教在清朝及解放前时期的衰微 | 第14页 |
四、崂山道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生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渊源与流变 | 第15-20页 |
一、东汉时期:崂山道教音乐的萌芽 | 第16页 |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崂山道教音乐 | 第16-17页 |
三、唐代北宋时期的崂山道教音乐 | 第17-18页 |
四、南宋金元时期的崂山道教音乐 | 第18-19页 |
五、明清时期的崂山道教音乐 | 第19页 |
六、现当代的崂山道教音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功能 | 第20-25页 |
第一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分类 | 第20-22页 |
一、修道科仪音乐 | 第20-21页 |
二、祈禳科仪音乐 | 第21页 |
三、开度科仪音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崂山道教音乐的功能 | 第22-25页 |
一、修道养生、加固信仰 | 第22-24页 |
二、通神降魔、营造氛围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分析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旋律形态 | 第25-33页 |
一、经韵的类型化特征 | 第25-26页 |
二、调式、调高 | 第26-28页 |
三、旋律的回旋使用 | 第28-31页 |
四、装饰音的使用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节奏、节拍 | 第33-35页 |
一、均衡型节奏与非均衡型节奏 | 第33-34页 |
二、节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词曲关系 | 第35-36页 |
一、经文结构 | 第35页 |
二、韵曲的运用特点 | 第35-36页 |
三、单字与曲调的组合 | 第36页 |
第四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自然清静的审美风格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文化特质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崂山的地理位置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多元性 | 第39-41页 |
一、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广泛的吸收了东夷音乐文化的营养 | 第39-40页 |
二、宫廷音乐的融入 | 第40-41页 |
三、儒家道乐形式的补充 | 第41页 |
四、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同样也受到佛教音乐的影响 | 第41页 |
第三节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延续性 | 第41-44页 |
一、崂山道教音乐有着自身的文化系统 | 第41-42页 |
二、崂山有着一批在音乐上不懈追求的高道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论文涉及的崂山韵谱例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