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圆筒结构淬火残余应力形成及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残余应力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残余应力的形成方法 | 第14-16页 |
1.4 残余应力的测试与评估 | 第16-17页 |
1.5 淬火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1 淬火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2 淬火数值模拟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6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淬火残余应力热固耦合分析方法及有限元建模 | 第20-30页 |
2.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第20-22页 |
2.1.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简介 | 第20页 |
2.1.2 ABAQUS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第20-22页 |
2.2 淬火过程热固耦合分析 | 第22-24页 |
2.2.1 淬火热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2 加热过程对淬火影响方案的建立 | 第22-24页 |
2.3 淬火过程有限元建模 | 第24-29页 |
2.3.1 材料及性能参数 | 第24-25页 |
2.3.2 圆筒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2.3.3 淬火工艺参数的建立 | 第27-28页 |
2.3.4 淬火位移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淬火残余应力场特征及形成历程与机制分析 | 第30-49页 |
3.1 淬火温度场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3.2 淬火应力场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3.3 淬火残余应力的形成 | 第35-40页 |
3.3.1 淬火不均匀塑性应变 | 第35-37页 |
3.3.2 淬火残余应力的形成历程及机制 | 第37-40页 |
3.4 淬火残余应力定性测试 | 第40-47页 |
3.4.1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设计 | 第40-41页 |
3.4.2 残余应力释放引起变形特征分析 | 第41-44页 |
3.4.3 热处理及对比测试方案 | 第44-46页 |
3.4.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关键参数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 | 第49-61页 |
4.1 几何参数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4.1.1 径厚比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2 长度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材料力学性能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2-56页 |
4.2.1 屈服强度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 弹性模量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3 塑性模量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工艺参数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1 固溶温度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淬火水温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冷却速度对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淬火残余应力对几何形状的影响分析 | 第61-66页 |
5.1 淬火变形分析 | 第61-63页 |
5.1.1 淬火变形原因分析 | 第61页 |
5.1.2 淬火变形特征分析 | 第61-63页 |
5.2 淬火变形试验验证 | 第63-65页 |
5.2.1 淬火变形测量方案 | 第63-64页 |
5.2.2 淬火变形测量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