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1.3.2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1.5.2 文本分析法 | 第15页 |
1.5.3 数据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MOOC论坛互动功用的教师引导方法分析 | 第16-25页 |
2.1 MOOC论坛互动对学习者学习促进发挥的功用 | 第16-19页 |
2.1.1 MOOC论坛互动增强MOOC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 | 第16页 |
2.1.2 MOOC论坛互动增强MOOC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 第16-17页 |
2.1.3 MOOC论坛互动有助于MOOC学习者的社会学习 | 第17-19页 |
2.2 MOOC论坛互动对教师教学支持发挥的功用 | 第19-21页 |
2.2.1 MOOC论坛互动丰富教师的角色 | 第19-20页 |
2.2.2 MOOC论坛互动支持MOOC教师实施教学评价 | 第20-21页 |
2.3 教师引导方法 | 第21-25页 |
2.3.1 增强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 | 第21页 |
2.3.2 帮助学习者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 第21-22页 |
2.3.3 增强论坛中的榜样作用和观察学习 | 第22-23页 |
2.3.4 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 | 第23-24页 |
2.3.5 做好论坛角色扮演和评价反思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学习者论坛需求的教师引导方法分析 | 第25-34页 |
3.1 研究目标和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3 分析结果 | 第26-31页 |
3.3.1 总体词频 | 第26-28页 |
3.3.2 学习者对MOOC论坛的情感及其原因 | 第28-30页 |
3.3.3 学生对教师参与的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3.4 研究小结 | 第31页 |
3.5 教师引导方法 | 第31-34页 |
3.5.1 妥善运用自身强大影响力 | 第31-32页 |
3.5.2 助教应辅助教师管理论坛 | 第32页 |
3.5.3 提升教学团队的参与度 | 第32-33页 |
3.5.4 活跃论坛答疑氛围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MOOC教师论坛影响力的教师引导方法分析 | 第34-47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4-35页 |
4.1.1 研究目标与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4.2 教师是否回帖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 教师回帖时间间隔对学生浏览和回复的影响 | 第37-39页 |
4.4 不同回帖比例下教师对学生浏览与回复的影响力分析 | 第39-42页 |
4.5 教师参与度对学生回复的无效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4.5.1 回帖内容原因 | 第43页 |
4.5.2 回帖情感态度原因 | 第43-44页 |
4.6 研究小结 | 第44页 |
4.7 教师引导方法 | 第44-47页 |
4.7.1 根据时间精力和教学目标决定回帖比例 | 第44页 |
4.7.2 结合学科属性,积极、有技巧地参与 | 第44-45页 |
4.7.3 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树立亲和形象 | 第45-46页 |
4.7.4 突显教师论坛参与行为 | 第46页 |
4.7.5 通过优化规则鼓励学生有意义参与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MOOC论坛具体功能的引导方法总结分析 | 第47-50页 |
5.1 利用MOOC论坛发帖功能引导学习者互动 | 第47页 |
5.2 利用MOOC论坛回帖功能引导学习者互动 | 第47-48页 |
5.3 利用MOOC论坛公告功能引导学习者互动 | 第48页 |
5.4 利用MOOC论坛投票和置顶功能引导学习者互动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0-5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