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5页 |
第一章 生平及创作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赴美之前的创作经历 | 第15-19页 |
第二节 1892—95年“美国时期”创作经历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德沃夏克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实践 | 第23-30页 |
一、民间素材——几种捷克舞曲形式 | 第24-25页 |
二、《斯拉夫舞曲》的民族特色分析 | 第25-26页 |
三、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民族主义风格的比较 | 第26-27页 |
四、勃拉姆斯等支持者的帮助 | 第27-29页 |
五、来到美国后的民族主义宣言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音乐创作中的“美国元素”分析 | 第30-51页 |
第一节 印第安元素 | 第30-37页 |
一、德沃夏克与印第安音乐的溯源 | 第30-33页 |
二、“自新大陆”交响曲中的“印第安元素”探究 | 第33-35页 |
三、《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的“印第安”特色 | 第35-37页 |
第二节 长诗元素:《海华沙之歌》与“自新大陆”交响曲诙谐曲乐章的关系 | 第37-51页 |
一、《海华沙之歌》背景介绍 | 第37-39页 |
二、泼-普-基威舞蹈 | 第39-43页 |
三、齐比亚波的歌唱 | 第43-45页 |
四、“黄昏星的儿子”故事简述 | 第45-46页 |
五、伊阿歌的故事 | 第46-51页 |
第四章 德沃夏克的民族主义理念对美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产生的影响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