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工业酿酒酵母代谢工程改造强化S-腺苷-蛋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SAM的理化性质第15-16页
        1.2.1 SAM的结构分析第15页
        1.2.2 SAM的稳定性第15-16页
        1.2.3 SAM盐的稳定性第16页
    1.3 SAM的生理功能第16-18页
        1.3.1 转甲基作用第16-17页
        1.3.2 转硫作用第17-18页
        1.3.3 转氨丙基作用第18页
        1.3.4 核糖开关作用第18页
    1.4 SAM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第18-19页
        1.4.1 SAM的应用领域第18-19页
        1.4.2 SAM的市场前景第19页
    1.5 SAM生产的研究进展第19-27页
        1.5.1 高产SAM菌株的理性化筛选育种第20-23页
        1.5.2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提高SAM产率的研究第23-24页
        1.5.3 代谢工程改造菌种提高SAM发酵产率的研究第24-26页
        1.5.4 SAM研究与生产的前景和展望第26-27页
    1.6 酿酒酵母中标记回收的基因敲除技术第27-31页
        1.6.1 酿酒酵母中基因敲除技术第27-29页
        1.6.2 标记回收的基因敲除技术第29-31页
    1.7 本工作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拟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2-42页
    2.1 菌株与质粒第32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32-34页
        2.2.1 主要仪器第32-33页
        2.2.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第33-34页
    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34-35页
        2.3.1 酵母培养基第34页
        2.3.2 酵母培养条件第34-35页
        2.3.3 大肠杆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35页
    2.4 大肠杆菌中的分子克隆实验第35-36页
        2.4.1 大肠杆菌质粒的抽提第35页
        2.4.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5页
        2.4.3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5-36页
        2.4.4 DNA纯化回收第36页
    2.5 酿酒酵母的转化第36-37页
    2.6 分析检测方法第37-42页
        2.6.1 细胞密度测定第37页
        2.6.2 细胞干重测定第37-38页
        2.6.3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第38页
        2.6.4 乙醇浓度的测定第38页
        2.6.5 发酵液中SAM浓度的测定第38-42页
第三章 过表达SAM2基因强化工业菌株对SAM的合成第42-56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3.2.1 菌种与质粒第43页
        3.2.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第43页
        3.2.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及转化第43页
        3.2.4 酿酒酵母基因组的提取第43-44页
        3.2.5 重组质粒pYMIKP-SAM2的构建第44-45页
        3.2.6 构建并筛选ZJU001-SAM2的重组菌第45页
        3.2.7 摇瓶发酵检测SAM的生产能力第45页
        3.2.8 遗传稳定性测试第45-46页
        3.2.9 两联体10L发酵罐上罐检测SAM的生产能力第46页
        3.2.10 胞内SAM合成酶酶活测定第46-47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3.3.1 构建重组质粒pYMIKP-SAM2第47-48页
        3.3.2 重组菌株的构建与筛选第48-49页
        3.3.3 重组菌株的SAM生产能力得到增强第49-51页
        3.3.4 SAM合成酶酶活的提高是SAM生产能力加强的直接原因第51页
        3.3.5 10L发酵罐发酵进一步证实了R1-ZJU001 SAM生产能力的提高第51-54页
    3.4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BY4741中与SAM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的研究第56-73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57-59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57页
        4.2.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57页
        4.2.3 BY4741中的基因敲除第57-59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71页
        4.3.1 从SAM合成底物ATP角度改造BY4741代谢途径第59-65页
        4.3.2 从SAM囤积部位角度出发改造BY4741代谢途径第65-68页
        4.3.3 从SAM的胞内降解角度出发改造SAM的代谢途径第68-71页
    4.4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ZJU001中与SAM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的研究第73-92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5.2.1 菌株和质粒第73页
        5.2.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73-74页
        5.2.3 构建ZJU001的单基因突变菌株第74-75页
        5.2.4 构建ZJU001中GAL11基因过表达的菌株第75-76页
        5.2.5 比较各突变菌株的SAM积累能力第76页
        5.2.6 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第76-78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8-90页
        5.3.1 ZJU001中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第78-81页
        5.3.2 ZJU001中SAM脱羧途径改造对SAM合成能力的影响第81-83页
        5.3.3 ZJU001中糖原合成途径改造对SAM合成能力的影响第83-85页
        5.3.4 ZJU001中麦角固醇途径改造对SAM合成能力的影响第85-88页
        5.3.5 ZJU001中GAL11基因过表达对SAM合成能力的影响第88-90页
    5.4 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SAM高产工程菌的构建第92-110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2-97页
        6.2.1 菌株与质粒第92-93页
        6.2.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93页
        6.2.3 ZJU001-GS双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第93-94页
        6.2.4 ZJU001-GS-SAM2菌株的构建第94页
        6.2.5 摇瓶发酵比较各菌株的SAM产量第94页
        6.2.6 糖原浓度的测定第94-95页
        6.2.7 脱羧SAM的测定第95-97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7-109页
        6.3.1 双基因突变菌株ZJU001-GS的构建第97-100页
        6.3.2 ZJU001-GS合成SAM能力的考察第100-101页
        6.3.3 SAM高产工程菌ZJU001-GS-SAM2的构建及SAM产量的考察第101-102页
        6.3.4 ZJU001-GS-SAM2胞内糖原和脱羧SAM的检测第102-109页
    6.4 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工程菌株的发酵研究第110-121页
    7.1 引言第110-111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11-114页
        7.2.1 菌株第111页
        7.2.2 分批补料基本发酵条件及控制第111-112页
        7.2.3 拟指数流加模型第112-114页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4-120页
        7.3.1 采用分批补料有反馈控制流加基本发酵策略对ZJU001各突变菌株SAM生产能力的检测第114-117页
        7.3.2 拟指数流加法优化ZJU001-GS-SAM2发酵策略第117-120页
    7.4 小结第120-12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5页
    8.1 结论第122-123页
    8.2 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作者简历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yostatin对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生物酶法合成肝素的多种关键酶制备和酶反应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