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人工耳蜗聋儿 | 第14页 |
(二) 应激和应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16-22页 |
一、人工耳蜗聋儿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一) 人工耳蜗聋儿的身心发展 | 第16-17页 |
(二) 人工耳蜗聋儿的语言康复 | 第17-18页 |
二、聋儿母亲压力应对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一) 母亲与聋儿的亲子互动 | 第18-19页 |
(二) 聋儿母亲的压力及应对 | 第19-21页 |
三、过去研究反思和本研究特色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一) 选择质性研究的理由 | 第22页 |
(二) 关于叙事研究 | 第22-23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3-27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3-24页 |
(二) 研究对象的描述 | 第24-27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一) 研究者的背景 | 第28页 |
(二)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第28页 |
四、研究实施 | 第28-30页 |
(一) 访谈方法与历程 | 第28-30页 |
(二) 资料的呈现、整理与分析 | 第30页 |
五、研究严谨性 | 第30-31页 |
六、研究伦理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故事呈现与描述 | 第32-50页 |
一、出生伊始,如常养育 | 第32-34页 |
(一) 听力筛查,由不得你 | 第32-33页 |
(二) 大病小疾,后悔不已 | 第33-34页 |
(三) 隔代养育,疏忽大意 | 第34页 |
二、发现听损,竭力补偿 | 第34-37页 |
(一) 得知诊断后,犹晴天霹雳 | 第34-35页 |
(二) 茫然仓促间,选配助听器 | 第35-36页 |
(三) 漫漫申请路,终植入耳蜗 | 第36-37页 |
三、康复训练,心力交瘁 | 第37-42页 |
(一) 何惧异乡奔波苦,只为儿能开口叫 | 第37-38页 |
(二) 几多辛酸几多愁,点滴改变慰心间 | 第38-39页 |
(三) 黑暗中寻求光明,坚持中调整心态 | 第39-42页 |
四、家庭生活,苦乐皆受 | 第42-44页 |
(一) 亲情爱情,经受考验 | 第42-44页 |
(二) 大事小事,不可预知 | 第44页 |
五、人情百态,能奈它何 | 第44-47页 |
(一) 人言可畏我不畏 | 第44-46页 |
(二) 人情冷暖我自知 | 第46-47页 |
六、遥想未来,百感交集 | 第47-50页 |
(一) 终将面对,尽人事听天命 | 第47-48页 |
(二) 所有打算,舍自己为孩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故事诠释与剖析 | 第50-65页 |
一、人工耳蜗聋儿母亲的应激情况 | 第50-55页 |
(一) 应激源 | 第50-53页 |
(二) 应激反应 | 第53-55页 |
二、人工耳蜗聋儿母亲的应对现状 | 第55-61页 |
(一) 应对模式 | 第55-56页 |
(二) 常用策略 | 第56-58页 |
(三) 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四) 现实问题 | 第60-61页 |
三、人工耳蜗聋儿母亲应激应对的变化发展过程 | 第61-65页 |
(一) 发展特点:积极战胜消极,在矛盾中坚强前行 | 第61-62页 |
(二) 各阶段:始终着眼当下,有选择性的关注和忽略 | 第62-63页 |
(三) 总趋势:应激水平减弱并趋于稳定,应对能力提高并愈渐成熟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5-7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5页 |
二、研究建议 | 第65-70页 |
(一) 个人层面的努力 | 第66-67页 |
(二) 家庭层面的改善 | 第67-68页 |
(三) 社会层面的支持 | 第68-70页 |
三、研究反思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