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2页 |
三、相关研究 | 第12-25页 |
(一)直接提及 “十方腔”的文献 | 第12-13页 |
(二)间接暗示 “十方腔”的文献 | 第13页 |
(三)关于 “腔”研究 | 第13-14页 |
(四)佛教仪式音乐形态研究 | 第14-16页 |
(五)道乐 “十方韵”研究 | 第16-18页 |
(六)风格学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七)传播学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八)传承与教育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四、相关研究评论 | 第25-28页 |
(一)取得成果 | 第25-27页 |
(二)薄弱环节 | 第27-28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8-32页 |
(一)论文创新点 | 第28-29页 |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预期目标 | 第29-3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一章 “十方腔”存在的初步推断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僧人口头相关概念分析 | 第32-37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潜在指向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十方腔”的初步推论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十方腔”的实证及典型形态分析 | 第40-74页 |
概述 | 第40-41页 |
第一节 各地仪式唱腔整理 | 第41-50页 |
一、全曲相似的仪式唱腔 | 第41-43页 |
二、主腔相似的仪式唱腔 | 第43-50页 |
第二节 各地共性旋律现象整理 | 第50-65页 |
一、旋律整体相同的仪式唱腔 | 第50-62页 |
二、主腔相似的仪式唱腔 | 第62-65页 |
第三节 “十方腔”浓缩形态剖析 | 第65-73页 |
一、主腔类型 | 第65-68页 |
二、核心主腔形态分析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佛乐相异旋律分析 | 第74-108页 |
概述 | 第74页 |
第一节 全曲均不同的唱腔 | 第74-96页 |
一、各地的相异型旋律 | 第74-89页 |
二、部分地域的相异型旋律 | 第89-96页 |
第二节 局部旋律相异的唱腔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相异型旋律产生原因 | 第100-105页 |
一、传唱僧人经历 | 第100-104页 |
二、仪式世俗化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十方腔”审美风格及文化背景 | 第108-134页 |
概述 | 第108页 |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典型特征 | 第108-121页 |
一、音高要素 | 第109-118页 |
二、时间要素 | 第118-120页 |
三、演唱方法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十方腔”主导风格范畴——柔和、宁静、超脱 | 第121-124页 |
一、主导风格论证 | 第121-122页 |
二、主导风格的再论证——基于文献分析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审美风格文化背景 | 第124-131页 |
一、崇尚清净的佛教哲学 | 第124-127页 |
二、注重清净心态的禅修活动 | 第127-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十方腔”历史传播情况初探 | 第134-162页 |
概述 | 第134页 |
第一节 传播中心的假说及论证 | 第134-147页 |
一、江浙传播中心假设 | 第134-135页 |
二、基于佛教历史的论证 | 第135-138页 |
三、基于佛乐史料的论证 | 第138-144页 |
四、音乐形态佐证 | 第144-147页 |
第二节 传播方向宏观推测及规律总结 | 第147-160页 |
一、传播方向宏观推测 | 第147-158页 |
二、传播规律总结 | 第158-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六章 “十方腔”传承体系特点及对学校教育启示初探 | 第162-176页 |
概述 | 第162页 |
第一节 传承体系的保守性 | 第162-169页 |
一、传承方式保守性 | 第162-166页 |
二、传承制度的严格性 | 第166-168页 |
三、传承观念的保守性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传承重实践性 | 第169-171页 |
一、传承文本重实践性 | 第169-171页 |
二、传承过程重实践性 | 第171页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佛乐传承特点的差异 | 第171-174页 |
一、学校教育的开放性 | 第172-173页 |
二、教学侧重理论 | 第173-174页 |
第四节 佛乐传承对学校教育启示初探 | 第174-176页 |
一、强化对基础知识掌握 | 第174-175页 |
二、加强学习的实践性 | 第175-176页 |
结语 | 第176-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8页 |
发表论文 | 第188页 |
参与课题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