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乳糖和IPTG诱导原理及各自诱导特点 | 第12-15页 |
1.3 乳糖诱导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的研究 | 第15-22页 |
1.3.1 宿主菌对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的影响 | 第16页 |
1.3.2 培养条件对高密度发酵的影响 | 第16-19页 |
1.3.3 培养方式对高密度发酵的影响 | 第19-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乳糖诱导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抑制素 | 第24-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1 菌株 | 第24页 |
2.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1.4 主要溶液 | 第25-26页 |
2.1.5 发酵工艺 | 第26-29页 |
2.1.5.1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6-27页 |
2.1.5.2 发酵罐的操作步骤 | 第27-29页 |
2.1.6 菌体OD_(600)值的测定 | 第29页 |
2.1.7 菌体干重的测定 | 第29页 |
2.1.8 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9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30页 |
2.1.10 乳糖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30页 |
2.1.11 乳糖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30-31页 |
2.2 结果 | 第31-35页 |
2.2.1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2 乳糖诱导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32-34页 |
2.2.3 乳糖诱导最佳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抑制素的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 第37-4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3.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包涵体的获得 | 第38-39页 |
3.2.2 包涵体的洗涤 | 第39页 |
3.2.3 包涵体溶解 | 第39页 |
3.2.4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和纯化 | 第39-40页 |
3.2.4.1 包涵体蛋白复性 | 第39-40页 |
3.2.4.2 包涵体蛋白复性后等电点沉淀纯化过程 | 第40页 |
3.2.5 纯化后蛋白稳定性检测 | 第40-41页 |
3.2.5.1 热稳定性试验 | 第40页 |
3.2.5.2 反复冻融稳定性试验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包涵体洗涤 | 第41-42页 |
3.3.2 包涵体溶解 | 第42页 |
3.3.3 包涵体复性 | 第42-43页 |
3.3.4 包涵体蛋白纯化 | 第43-44页 |
3.3.5 蛋白稳定性试验 | 第44-46页 |
3.3.5.1 热稳定性试验 | 第44-46页 |
3.3.5.2 反复冻融稳定性 | 第46页 |
3.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