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粘质沙雷氏菌诱变育种以及发酵生产灵菌红素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灵菌红素概述第9-17页
        1.2.1 灵菌红素的发现第9-10页
        1.2.2 灵菌红素的结构第10-11页
        1.2.3 灵菌红素的物理性质第11页
        1.2.4 灵菌红素的稳定性第11-12页
            1.2.4.1 酸碱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1页
            1.2.4.2 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1页
            1.2.4.3 光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1页
            1.2.4.4 金属离子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1-12页
            1.2.4.5 氧化剂与还原剂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2页
            1.2.4.6 防腐剂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2页
        1.2.5 灵菌红素的生物学活性第12-15页
            1.2.5.1 抗菌活性第12页
            1.2.5.2 抗疟疾与抗虫活性第12-13页
            1.2.5.3 抗肿瘤活性第13-14页
            1.2.5.4 免疫抑制活性第14页
            1.2.5.5 细胞溶解酶除藻活性第14-15页
        1.2.6 灵菌红素的生产第15-17页
            1.2.6.1 灵菌红素的代谢途径第15页
            1.2.6.2 化学合成第15-16页
            1.2.6.3 生物合成第16-17页
            1.2.6.4 灵菌红素的发酵工艺研究第17页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概述第17-20页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发展第18页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作原理第18-19页
        1.3.3 CO_2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特点第19页
        1.3.4 超临界CO_2萃取的特点第19页
        1.3.5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工业应用第19-2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的诱变育种第21-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2.1.1 材料第22页
            2.1.1.1 供试菌株第22页
            2.1.1.2 培养基第22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2页
        2.1.3 主要试剂及来源第22-23页
        2.1.4 试验方法第23-25页
            2.1.4.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3页
            2.1.4.2 灵菌红素含量的检测第23页
            2.1.4.3 菌悬液的制备第23页
            2.1.4.4 紫外-LiCl诱变第23-24页
            2.1.4.5 微波-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第24页
            2.1.4.6 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第24页
            2.1.4.7 遗传稳定性试验第24-25页
            2.1.4.8 高产突变菌株的比较第25页
            2.1.4.9 数据分析第25页
    2.2 结论与分析第25-31页
        2.2.1 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曲线第25页
        2.2.2 灵菌红素的标准曲线第25-26页
        2.2.3 紫外-LiCl诱变结果第26-28页
            2.2.3.1 紫外-LiCl诱变致死率曲线第26-27页
            2.2.3.2 诱变菌株的平板初筛与摇瓶复筛第27-28页
            2.2.3.3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第28页
        2.2.4 微波-DES诱变结果第28-31页
            2.2.4.1 微波-DES诱变致死率曲线第28-29页
            2.2.4.2 诱变菌株的平板初筛与摇瓶复筛第29-30页
            2.2.4.3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第30页
            2.2.4.4 RZ21-a、RZ21-b与RZ21产色素能力的比较第30-31页
    2.3 讨论第31-32页
第3章 高产灵菌红素的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2-59页
    第一节 高产灵菌红素培养基成分的研究第32-44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3.1.1.1 供试菌株第32页
            3.1.1.2 实验材料第32页
            3.1.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2-33页
            3.1.1.4 主要试剂及来源第33页
            3.1.1.5 培养方法第33-34页
            3.1.1.6 测定方法第34页
            3.1.1.7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1.2 结论与分析第35-42页
            3.1.2.1 不同碳源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35-36页
            3.1.2.2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36页
            3.1.2.3 不同氮源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36-37页
            3.1.2.4 不同浓度的蛋白胨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37-38页
            3.1.2.5 不同无机盐对灵菌红素产量的影响第38-42页
        3.1.3 讨论第42-44页
    第二节 高产灵菌红素发酵条件的研究第44-59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3.2.1.1 供试菌株第44页
            3.2.1.2 实验材料第44页
            3.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
            3.2.1.4 主要试剂及来源第44页
            3.2.1.5 培养与测定方法第44-45页
            3.2.1.6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2.2 结论与分析第46-56页
            3.2.2.1 不同培养温度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46页
            3.2.2.2 不同初始pH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46-47页
            3.2.2.3 不同转速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47-48页
            3.2.2.4 不同装液量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48-49页
            3.2.2.5 不同接种量对灵菌红素产量以及菌体量的影响第49-50页
            3.2.2.6 响应面实验第50-55页
            3.2.2.7 最适条件下RZ21-a菌株的生长曲线与生产灵菌红素的曲线第55-56页
        3.2.3 讨论第56-59页
第4章 超临界CO_2提取灵菌红素的方法及产物鉴定第59-71页
    第一节 超临界CO_2提取灵菌红素的方法初探第59-67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4.1.1.1 供试菌株第60页
            4.1.1.2 实验材料第60页
            4.1.1.3 主要仪器设备第60页
            4.1.1.4 主要试剂及来源第60-61页
            4.1.1.5 操作与计算方法第61-62页
            4.1.1.6 实验方法第62-63页
        4.1.2 结论与分析第63-66页
            4.1.2.1 不同萃取温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第63-64页
            4.1.2.2 不同萃取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第64-65页
            4.1.2.3 不同夹带剂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第65页
            4.1.2.4 不同原料粒度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第65-66页
        4.1.3 讨论第66-67页
    第二节 超临界CO_2提取物的鉴定第67-71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4.2.1.1 实验材料第67页
            4.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第67页
            4.2.1.3 主要仪器设备型号及来源第67页
            4.2.1.4 色素的鉴定方法第67-68页
        4.2.2 结论与分析第68-70页
            4.2.2.1 色素的全波长扫描图谱第68-69页
            4.2.2.2 色素的质谱分析第69-70页
            4.2.2.3 色素的HPLC第70页
        4.2.3 讨论第70-7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猪抑制素抗原的高密度发酵与纯化工艺研究
下一篇:筛选及改造芽孢杆菌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