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3.1 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 第10-14页 |
1.3.2 关于TPACK的研究 | 第14-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教师 | 第19页 |
2.1.2 信息化教学 | 第19页 |
2.1.3 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19-20页 |
2.1.4 TPACK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教育信息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第22页 |
2.2.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TPACK的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 第23-29页 |
3.1 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3.1.1 教学设计能力 | 第23页 |
3.1.2 教学实施能力 | 第23页 |
3.1.3 教学评价能力 | 第23页 |
3.1.4 教学反思能力 | 第23-24页 |
3.1.5 教学研究能力 | 第24页 |
3.2 基于TPACK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 第24-29页 |
3.2.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 第24页 |
3.2.2 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 | 第24-25页 |
3.2.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 第25页 |
3.2.4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 第25页 |
3.2.5 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 第25页 |
3.2.6 基于TPACK的教学能力构成 | 第25-29页 |
第4章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 第29-44页 |
4.1 国外关于教师TPACK能力测量问卷的比较分析 | 第29页 |
4.2 调查基本概况 | 第29-32页 |
4.2.1 问卷的设计 | 第29-30页 |
4.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2.3 测验对象 | 第31页 |
4.2.4 问卷调查过程 | 第31-32页 |
4.3 职前教师TPACK水平分析 | 第32-36页 |
4.3.1 总体水平分析 | 第32页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4.4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36-41页 |
4.4.1 职前教师CK, PK, TK的培养途径 | 第36-39页 |
4.4.2 培养职前教师TPACK的有效途径 | 第39-41页 |
4.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4.5.1 能力总体表现不佳 | 第41-42页 |
4.5.2 理论教学相互分离 | 第42-43页 |
4.5.3 实践环节明显不足 | 第43-44页 |
第5章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44-50页 |
5.1 密歇根州立大学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 | 第44-46页 |
5.1.1 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 | 第44-45页 |
5.1.2 强调职前教师的专业实践 | 第45页 |
5.1.3 多元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5.2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思路 | 第46页 |
5.3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46-50页 |
5.3.1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理念 | 第46-47页 |
5.3.2 相互关联且分层的课程体系 | 第47页 |
5.3.3 多元且适情的实践组织形式 | 第47-48页 |
5.3.4 运用灵活而适宜的教学策略 | 第48页 |
5.3.5 建立促进能力发展评价机制 | 第48-5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0-51页 |
6.3 后续研究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