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海南高校慕课教学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推动 | 第11页 |
(二)适应逐渐普及化的网络学习时代 | 第11-12页 |
(三)慕课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第14页 |
(三)个案研究 | 第14-15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一、国外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一)关于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影响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关于慕课学习者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关于慕课课程与平台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四)关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第20-22页 |
二、国内慕课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一)关于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影响的研究 | 第23-24页 |
(二)关于慕课课程与平台的研究 | 第24-25页 |
(三)关于慕课教学的研究 | 第25页 |
(四)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一)慕课 | 第27页 |
(二)混合式教学 | 第27-28页 |
(三)SPOC | 第28-29页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9页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9-30页 |
(三)ARCS动机设计理论 | 第30页 |
(四)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海南高校慕课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 | 第32-44页 |
一、国内高校慕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 | 第32-37页 |
(一)慕课平台现状 | 第32-34页 |
(二)慕课课程现状 | 第34-35页 |
(三)慕课教学现状 | 第35-36页 |
(四)慕课混合式教学现状 | 第36-37页 |
二、海南高校慕课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 | 第37-44页 |
(一)海南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 | 第38页 |
(二)海南高校慕课平台引用情况 | 第38-41页 |
(三)海南高校慕课混合式教学现状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 第44-56页 |
一、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特点及设计原则 | 第44-46页 |
(一)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特点 | 第44-45页 |
(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第46-51页 |
(一)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图概述 | 第47页 |
(二)慕课混合式教学环节分析 | 第47-51页 |
三、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 第51-56页 |
(一)慕课混合式教学的导学策略 | 第51-53页 |
(二)慕课混合式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 第53-54页 |
(三)认知工具促进深度学习 | 第54-55页 |
(四)多元评价策略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 第56-78页 |
一、大学生慕课学习前期调查 | 第56-61页 |
(一)问卷的设计 | 第56页 |
(二)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分析 | 第56-60页 |
(三)调查结论 | 第60-61页 |
二、慕课混合式教学个案实施 | 第61-67页 |
(一)前期分析 | 第61-64页 |
(二)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 第64-67页 |
三、慕课混合式教学个案实施效果 | 第67-76页 |
(一)学生问卷分析 | 第67-75页 |
(二)主讲教师访谈分析 | 第75-76页 |
四、慕课混合式教学反思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一)研究不同类型课程的慕课混合式教学 | 第79页 |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大数据学习分析 | 第79-80页 |
(三)研究本地化慕课课程资源建设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