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型领导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1 仁慈型领导 | 第19-21页 |
2.1.1 仁慈型领导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仁慈型领导的维度和测量 | 第19-20页 |
2.1.3 仁慈型领导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2 关怀型伦理气氛 | 第21-25页 |
2.2.1 团队伦理气氛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关怀型伦理气氛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3 关怀型伦理气氛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3 亲社会违规行为 | 第25-26页 |
2.3.1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定义 | 第25页 |
2.3.2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类型 | 第25页 |
2.3.3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4 组织自尊 | 第26-29页 |
2.4.1 组织自尊的定义 | 第26页 |
2.4.2 组织自尊的测量 | 第26-27页 |
2.4.3 组织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 第29-34页 |
3.1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3.1.1 互惠理论 | 第29页 |
3.1.2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理论 | 第29-30页 |
3.2 研究模型 | 第30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0-34页 |
3.3.1 仁慈型领导与亲社会违规行为 | 第30-31页 |
3.3.2 中介作用 | 第31-33页 |
3.3.3 调节作用 | 第33-34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4-38页 |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 第34-36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4.1.2 变量测量 | 第35-36页 |
4.2 预调研实施 | 第36页 |
4.3 预测试信度效度检验 | 第36-38页 |
4.3.1 信度检验 | 第36-37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8-49页 |
5.1 问卷发放 | 第38-39页 |
5.2 团队层面数据汇聚 | 第39-41页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5.5 假设检验 | 第43-49页 |
5.5.1 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5.5.2 跨层次分析 | 第45-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1页 |
6.1.1 仁慈型领导的直接效应 | 第49页 |
6.1.2 关怀型伦理气氛的中介作用 | 第49-50页 |
6.1.3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 第50-51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51-53页 |
6.2.1 个人层面 | 第51-52页 |
6.2.2 团队层面 | 第52页 |
6.2.3 组织层面 | 第52-53页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3-55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53-54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调查问卷(团队成员填写) | 第55-57页 |
调查问卷(团队领导填写)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