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下心电信号的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疲劳驾驶中心电信号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 1.2.2 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6-26页 |
| 2.1 设计思想 | 第16-17页 |
| 2.2 心电信号 | 第17-21页 |
| 2.2.1 心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 第17-19页 |
| 2.2.2 典型的心电信号 | 第19-20页 |
| 2.2.3 心电采集中的干扰 | 第20-21页 |
| 2.3 系统硬件组成 | 第21-24页 |
| 2.3.1 导电布 | 第21-22页 |
| 2.3.2 心电传感器 | 第22-23页 |
| 2.3.3 USB6008数据采集卡 | 第23-24页 |
| 2.4 系统软件组成 | 第24-26页 |
| 第3章 心电信号采集 | 第26-35页 |
| 3.1 常用心电采集方法 | 第26-29页 |
| 3.1.1 双极肢体导联 | 第26-27页 |
| 3.1.2 加压肢体导联 | 第27-28页 |
| 3.1.3 胸前导联 | 第28-29页 |
| 3.2 疲劳驾驶心电采集 | 第29-30页 |
| 3.3 非接触式心电采集 | 第30-35页 |
| 3.3.1 非接触测量 | 第30页 |
| 3.3.2 非接触心电采集原理 | 第30-32页 |
| 3.3.3 前端放大电路 | 第32-33页 |
| 3.3.4 测量实验 | 第33-35页 |
| 第4章 心电信号分析 | 第35-57页 |
| 4.1 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 | 第35-37页 |
| 4.1.1 数据库介绍 | 第35-36页 |
| 4.1.2 数据文件读取 | 第36-37页 |
| 4.2 Labview与虚拟仪器 | 第37-41页 |
| 4.2.1 Labview介绍 | 第37-39页 |
| 4.2.2 虚拟仪器技术 | 第39-40页 |
| 4.2.3 Labview与虚拟仪器的联系 | 第40-41页 |
| 4.3 心电信号预处理 | 第41-52页 |
| 4.3.1 数字滤波器 | 第42-44页 |
| 4.3.2 50Hz工频处理 | 第44-48页 |
| 4.3.3 基线漂移处理 | 第48-52页 |
| 4.4 R波检测 | 第52-56页 |
| 4.5 心率 | 第56-57页 |
| 第5章 系统PC机测试 | 第57-65页 |
| 5.1 各部分模块VI设计 | 第57-61页 |
| 5.1.1 数据采集模块 | 第57-58页 |
| 5.1.2 心电显示模块 | 第58-59页 |
| 5.1.3 数据存储模块 | 第59-61页 |
| 5.1.4 心率异常报警模块 | 第61页 |
| 5.2 综合测试 | 第61-62页 |
| 5.3 波形分析 | 第62-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