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不同部位和温度处理对牛宰后AMPK活性、能量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前言第12-24页
    1.1 影响肉品质的因素第12-17页
        1.1.1 不同分割部位品质的差异第13页
        1.1.2 宰后早期不同冷却方式第13-14页
        1.1.3 pH对肉品质的作用第14-17页
    1.2 宰后能量代谢第17-19页
        1.2.1 宰后尸僵第17页
        1.2.2 宰后成熟第17-18页
        1.2.3 宰后主要的代谢方式第18-19页
    1.3. 糖酵解与肉品质的关系第19-20页
        1.3.1 糖酵解与pH第19页
        1.3.2 温度对糖酵解的影响第19-20页
    1.4 AMPK第20-22页
        1.4.1 AMPK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第20-21页
        1.4.2 AMPK的活性调节第21-22页
        1.4.3 AMPK对宰后糖酵解的作用第22页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6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第23-24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1 仪器设备与试剂第24-25页
    2.2 实验设计第25页
    2.3 试验方法第25-29页
        2.3.1 牛肉中心温度及pH的测定第25页
        2.3.2 剪切力值的测定第25-26页
        2.3.3 蒸煮损失率(cooking loss)和贮藏汁液损失率(purge loss)第26页
        2.3.4 糖原、乳酸及丙酮酸激酶测定含量测定第26页
        2.3.5 ATP、ADP、AMP、IMP的含量测定第26-27页
        2.3.6 AMPK测定第27-29页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9-30页
3.结果与分析第30-49页
    3.1 不同部位肉宰后早期能量代谢、AMPK活性及肉品质的差异第30-40页
        3.1.1 不同部位肉宰后早期温度的变化第30页
        3.1.2 不同部位肉宰后早期pH的变化第30-32页
        3.1.3 不同部位肉不同成熟时间的蒸煮损失和汁液损失第32-33页
        3.1.4 不同部位肉不同成熟时间的剪切力值第33-34页
        3.1.5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糖原含量变化第34-35页
        3.1.6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乳酸含量变化第35-36页
        3.1.7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ATP、AMP、IMP含量变化第36-37页
        3.1.8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变化第37-38页
        3.1.9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的全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第38-39页
        3.1.10 宰后早期不同部位肉AMPK的活性变化第39-40页
    3.2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对背最长肌能量代谢、AMPK活性及肉品品质的影响第40-49页
        3.2.1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温度的变化第40-41页
        3.2.2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pH值的变化第41-42页
        3.2.3 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在不同成熟时间的贮藏汁液损失第42页
        3.2.4 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在不同成熟时间的蒸煮损失第42-43页
        3.2.5 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在不同成熟时间的剪切力值第43-44页
        3.2.6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糖原含量变化第44-45页
        3.2.7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乳酸含量变化第45-46页
        3.2.8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变化第46-47页
        3.2.9 不同温度处理下背最长肌的AMPK酶活性变化分析第47-49页
4.讨论第49-53页
    4.1 不同部位肉宰后代谢与肉品品质之间的关系第49页
    4.2 不同部位肉中宰后早期能量代谢与AMPK活性的关系第49-51页
    4.3 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与AMPK活性及代谢速率的关系第51-53页
5.结论第53-54页
6.创新点第54页
7.进一步研究方向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与电动助力转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蓄能器在风能RO淡化系统中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