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儿童期心理虐待 | 第8-12页 |
·心理虐待的定义 | 第8页 |
·心理虐待的理论 | 第8-9页 |
·国内外有关心理虐待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依恋 | 第12-15页 |
·依恋的定义及理论 | 第12页 |
·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学校归属感 | 第15-18页 |
·学校归属感定义及理论 | 第15页 |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2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2-38页 |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现状和差异分析 | 第22-25页 |
·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阳性率的情况 | 第22页 |
·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差异 | 第22-23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差异 | 第23页 |
·与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 | 第23-24页 |
·与父亲和母亲职业的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分析 | 第25-27页 |
·不同性别初中生的依恋差异 | 第25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的依恋差异 | 第25-27页 |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 | 第27-29页 |
·不同性别的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 第27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 第27-28页 |
·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差异 | 第28-29页 |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 第29-32页 |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 第29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 第29-31页 |
·不同父母亲职业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 第31-32页 |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心理虐待、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33-34页 |
·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4-38页 |
·同伴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36页 |
·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9页 |
·初中生遭受心理虐待情况 | 第38-39页 |
·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虐待与社会学人口特征的关系 | 第39-41页 |
·不同性别心理虐待的差异分析 | 第39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虐待结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影响 | 第40页 |
·与父亲和母亲职业的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性别的依恋情况 | 第41-42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性比较 | 第42页 |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性别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情况 | 第42-43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性比较 | 第43页 |
·与是否担任班干部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 第44页 |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 | 第44页 |
·不同父母职业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 | 第44-45页 |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6页 |
·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心理虐待、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四者的关系 | 第48-49页 |
5 研究总结 | 第49-51页 |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研究特色 | 第49-50页 |
·教育启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