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研究概述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广 | 第12页 |
1.1.2 传统教育弊端的日渐显著 | 第12页 |
1.1.3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 第12-13页 |
1.1.4 翻转课堂的初步实施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POGIL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翻转课堂及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POGIL | 第22-24页 |
2.1.2 翻转课堂 | 第24-25页 |
2.1.3 学习活动 | 第2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活动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学习循环理论 | 第26-28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 第30-40页 |
3.1 现有模型分析 | 第30-33页 |
3.1.1 Robert等人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型 | 第30页 |
3.1.2 张金磊等人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型 | 第30-31页 |
3.1.3 杰姬·格斯丁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型 | 第31-32页 |
3.1.4 王长江等人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型 | 第32-33页 |
3.1.5 Peggy M.N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 第33页 |
3.2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要素分析 | 第33-35页 |
3.2.1 人的要素 | 第34页 |
3.2.2 学习环境创设 | 第34页 |
3.2.3 资源的设计 | 第34-35页 |
3.2.4 学习规则和策略设计 | 第35页 |
3.2.5 评价设计 | 第35页 |
3.3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3.3.1 规范性原则 | 第35-36页 |
3.3.2 活动性原则 | 第36页 |
3.3.3 整合性原则 | 第36-37页 |
3.4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模型构建 | 第37-40页 |
3.4.1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 第37-39页 |
3.4.2 课中学习活动设计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应用 | 第40-54页 |
4.1 实验准备 | 第40-48页 |
4.1.1 实验思路 | 第40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40-41页 |
4.1.3 实验内容 | 第41-42页 |
4.1.4 实验工具 | 第42-48页 |
4.2 实施案例 | 第48-54页 |
4.2.1 课前学习活动 | 第48-51页 |
4.2.2 课中学习活动 | 第51-54页 |
第5章 基于POGIL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效果分析 | 第54-60页 |
5.1 学生反馈及认可度调查 | 第54-55页 |
5.2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5.3 过程技能水平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5.4 测验情况分析 | 第57-58页 |
5.5 访谈分析 | 第58-60页 |
第6章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结论与反思 | 第60-66页 |
6.1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60-61页 |
6.1.1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可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 第60页 |
6.1.2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过程技能的发展 | 第60页 |
6.1.3 基于POGIL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第60-61页 |
6.2 反思 | 第61-62页 |
6.2.1 课前的监督只靠平台远远不够 | 第61页 |
6.2.2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 第61页 |
6.2.3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 第61-62页 |
6.3 实施建议 | 第62-66页 |
6.3.1 教师方面 | 第62-63页 |
6.3.2 学生方面 | 第63-64页 |
6.3.3 学校管理部门 | 第64页 |
6.3.4 家长方面 | 第64-6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总结 | 第66-67页 |
7.1.1 研究总结 | 第66页 |
7.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6页 |
7.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