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定义 | 第20-21页 |
·教育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 | 第21-22页 |
·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24-25页 |
·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贸易效应 | 第24-25页 |
·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的间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第26-42页 |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开放度 | 第26-27页 |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第27-34页 |
·跨境交付 | 第27-28页 |
·境外消费 | 第28-33页 |
·商业存在 | 第33-34页 |
·自然人流动 | 第34页 |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比较 | 第34-38页 |
·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 | 第35页 |
·国际市场占有率 | 第35-36页 |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 第36-37页 |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 第37-38页 |
·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 第38-39页 |
·传统文化方面 | 第38-39页 |
·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提供 | 第39页 |
·学费方面 | 第39页 |
·教育规模与教育层次 | 第39页 |
·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劣势 | 第39-41页 |
·专业方面 | 第40页 |
·国际认可度 | 第40页 |
·教育资源供给方面 | 第40页 |
·教育理念的落后 | 第40-41页 |
·教育的国际品牌相对较少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42-51页 |
·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贸易效应 | 第42-47页 |
·ADF单位根检验 | 第43-45页 |
·协整检验 | 第45-46页 |
·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 第46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47页 |
·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人力资本效应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 第51-55页 |
·宏观层面 | 第51-53页 |
·加强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投入 | 第51页 |
·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 第51-52页 |
·完善制度,进一步消除留学生的来华障碍 | 第52页 |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 第52-53页 |
·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各项优惠政策 | 第53页 |
·微观层面 | 第53-54页 |
·课程多样化 | 第53页 |
·加强国际间学校的合作 | 第53页 |
·加大师资投入并提高各专业教师的外语教学水平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