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地理教科书编写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 地理教科书比较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二、两套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内容选取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分析 | 第15-23页 |
(一)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选取 | 第15-17页 |
1. 区域的含义 | 第15页 |
2.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第15-16页 |
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 第17页 |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选取 | 第17-21页 |
1.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 第17-19页 |
2.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 第19页 |
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4.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第20页 |
5.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第20-21页 |
(三)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选取 | 第21-23页 |
1. 遥感技术应用 | 第21页 |
2. 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 第21页 |
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第21-22页 |
4. 数字地球的含义 | 第22-23页 |
三、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表层系统、结构、风格比较 | 第23-37页 |
(一) 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课文系统的比较 | 第23-27页 |
1. 两版本教科书课文表述方式的相同点 | 第23-25页 |
2. 两版本教科书课文表述方式的不同点 | 第25-27页 |
3. 两版本教科书课文中个别文字表述问题 | 第27页 |
(二) 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图像系统的比较 | 第27-30页 |
1. 两版本教科书图像数量、密度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2. 两版本教科书图像类型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3. 两版本教科书图像设计比较分析 | 第30页 |
(三) 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作业系统的比较 | 第30-33页 |
1. 两版本教科书作业类型的比较分析 | 第31页 |
2. 两版本教科书作业系统特点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四) 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结构比较 | 第33-35页 |
1. 两版本教科书知识体系比较 | 第33-34页 |
2. 两版本教科书章节结构比较 | 第34-35页 |
(五) 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风格比较 | 第35-37页 |
1. 两版本教科书内容设计风格比较 | 第35-36页 |
2. 两版本教科书版式风格比较 | 第36-37页 |
四、两版本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3)能力系统的比较 | 第37-46页 |
(一) 两版本教科书能力系统学科一般能力的体现 | 第37-40页 |
1. 理解地理课文的能力 | 第37-38页 |
2. 地理记忆力 | 第38-39页 |
3. 获取社会地理信息的能力 | 第39页 |
4. 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 第39-40页 |
(二) 两版本教科书能力系统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体现 | 第40-46页 |
1. 地理观察力 | 第40页 |
2. 地理思维力 | 第40-41页 |
3. 地理想象力 | 第41-42页 |
4. 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 第42页 |
5. 从事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 第42-43页 |
6. 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 第43页 |
7. 分析地理因果关系的能力 | 第43-44页 |
8. 总结和应用地理规律的能力 | 第44页 |
9. 正确评价人地关系的能力 | 第44-46页 |
五、基于比较的两个版本教科书的修订建议和教学建议 | 第46-49页 |
(一) 人教版教科书的修订建议和教学建议 | 第46-47页 |
1. 人教版教科书的修订建议 | 第46-47页 |
2. 人教版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 第47页 |
(二) 湘教版教科书的修订建议和教学建议 | 第47-49页 |
1. 湘教版教科书的修订建议 | 第47-48页 |
2. 湘教版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