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调查和分离株的毒力因素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及风险评估 | 第11-13页 |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 | 第11-12页 |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 第12-13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致病因子 | 第13-16页 |
| ·溶血毒素 | 第13-14页 |
| ·尿素酶 | 第14-15页 |
| ·黏附因子 | 第15页 |
| ·侵袭力 | 第15页 |
| ·铁获取系统 | 第15-16页 |
| ·分离鉴定方法 | 第16-23页 |
| ·传统鉴定方法 | 第16页 |
| ·KP溶血试验 | 第16-17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17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7-21页 |
| ·生物传感器(immuno-sensor) | 第21页 |
|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 第21-22页 |
| ·基因分型 | 第22页 |
|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 ·抗药性测定 | 第23-26页 |
| 第2章 引言 | 第26-28页 |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研究路线 | 第27-28页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8-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 ·菌株 | 第28页 |
| ·样品 | 第28页 |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 ·分离纯化 | 第29-32页 |
|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鉴定 | 第32-33页 |
| ·血清学实验 | 第33页 |
| ·抗药性试验 | 第33-34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 ·副溶血性弧菌在食品中的分布 | 第34-38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 | 第34-35页 |
| ·副溶血性弧菌在食品中的分布状况 | 第35-36页 |
| ·不同食品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 | 第36-37页 |
| ·不同采样地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 | 第37-38页 |
|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tdh的PCR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269bp) | 第38页 |
| ·trh的PCR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500bp) | 第38-39页 |
| ·临床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结果 | 第39-41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1-44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4-48页 |
| ·不同显色培养基对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的影响 | 第44页 |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 第44-45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 | 第45-46页 |
| ·副溶血性弧菌的抗药性 | 第46-4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