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0页 |
| (二) 调查法 | 第10-11页 |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1页 |
| (四) 行动研究法 | 第11-13页 |
| 四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 第13-14页 |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 (三)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3页 |
| (一) 校本课程开发 | 第16-18页 |
| (二) 信息技术课程 | 第18-20页 |
| (三)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概念 | 第20-22页 |
| (四)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 第22-23页 |
| 二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趋势 | 第23-24页 |
| (一)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 | 第23页 |
| (二) 国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 第23-24页 |
| 三 国内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 | 第24-30页 |
| (一)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 第24-26页 |
| (二) 国内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 第26-28页 |
| (三) 学校个案调研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模式 | 第30-38页 |
| 一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 第30-32页 |
| (一) 开发主体多元化 | 第30页 |
| (二) 教育互动扩大化 | 第30页 |
| (三) 开发过程动态化 | 第30-31页 |
| (四) 学习过程合作化 | 第31页 |
| (五) 环境资源丰富性 | 第31页 |
| (六) 师生关系民主化 | 第31-32页 |
| 二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 第32-35页 |
| (一) 调适模式 | 第32页 |
| (二) 整合模式 | 第32-33页 |
| (三) 创新模式 | 第33页 |
| (四)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 第33-35页 |
| 三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 第38-60页 |
| 一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 第38-41页 |
| (一)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生需求 | 第38-39页 |
| (二) 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分析 | 第39页 |
| (三) 学校的分析 | 第39-41页 |
| 二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的主题选择 | 第41-43页 |
| (一) 主题设计的过程及方法 | 第41-42页 |
| (二) 海南文化活动主题的确定 | 第42-43页 |
| 三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 | 第43-44页 |
| (一) 小学信息技术的总体培养目标 | 第43页 |
| (二)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具体目标 | 第43-44页 |
| 四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制 | 第44-47页 |
| (一) 课程内容选择 | 第44-45页 |
|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45-47页 |
| 五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 | 第47页 |
| 六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7-60页 |
| (一) 课堂教学模式 | 第48-49页 |
| (二) 课程实施 | 第49-60页 |
| 第五章 网络海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分析 | 第60-76页 |
| 一 学生学业评价 | 第60-70页 |
| (一) 课堂记录分析 | 第60-62页 |
| (二) 学情调查 | 第62-64页 |
| (三) 学习结果的评价 | 第64-70页 |
| 二 教师对课程的评价 | 第70-73页 |
| (一) 课程本身的评价 | 第70-71页 |
| (二) 教师访谈 | 第71-73页 |
| 三 教学试验的结论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附录 | 第84-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