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新型纤溶酶得产生菌选育、发酵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前言第16-17页
   ·血栓的形成机理第17-19页
   ·抗凝疗法第19-20页
   ·抗血小板疗法第20-21页
   ·溶栓疗法第21-37页
     ·纤溶系统第21-25页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第25-37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37-38页
第二章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种的筛选及鉴定第38-50页
   ·实验材料第38-39页
     ·菌种来源第38页
     ·主要试剂第38页
     ·培养基第38-3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9页
   ·实验方法第39-45页
     ·缓冲液的配制第39页
     ·双层纤维蛋白平板的配制第39-40页
     ·LB-纤维蛋白平板的配制第40页
     ·纤溶活性的测定第40-41页
     ·纤溶酶产生菌种的筛选第41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1-42页
     ·菌种的鉴定第42-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49页
     ·尿激酶活性标准曲线第45-46页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第46页
     ·菌种的筛选第46-47页
     ·菌种的鉴定第47-48页
     ·讨论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种DC-12的诱变第50-63页
   ·实验材料第51-53页
     ·菌种第51页
     ·主要试剂第51-52页
     ·培养基第52-5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6页
     ·出发菌株的纯化第53页
     ·菌种活化与前培养第53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53页
     ·诱变剂量的确定第53-54页
     ·诱变处理第54页
     ·后培养第54-55页
     ·初筛第55页
     ·复筛第55页
     ·筛选标准第55页
     ·突变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观察第55页
     ·遗传稳定性试验第55-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诱变剂剂量的确定第56-57页
     ·筛选结果第57-59页
     ·突变株菌落形态及细胞形态观察第59-60页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第60-61页
     ·讨论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突变株DC-12N8发酵条件的研究第63-74页
   ·实验材料第63-64页
     ·菌种第63页
     ·主要试剂第63-64页
     ·培养基第64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64页
   ·实验方法第64-65页
     ·斜面菌种的保存第64-65页
     ·种子培养条件第65页
     ·未优化的发酵培养条件第65页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第65-70页
     ·发酵过程曲线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第74-86页
   ·实验材料第74-75页
     ·粗酶液第74页
     ·试剂第74-7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75页
   ·实验方法第75-79页
     ·层析缓冲液的配制第75页
     ·硫酸铵分段盐析第75-76页
     ·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第76页
     ·CM-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第76页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第76页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76-79页
   ·结果与讨论第79-85页
     ·硫酸铵分段盐析第79-80页
     ·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第80-81页
     ·CM-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第81-82页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第82-83页
     ·分子量的测定第83-84页
     ·讨论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豆豉纤溶酶DN-F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86-102页
   ·实验材料第86-88页
     ·菌株与质粒载体第86-87页
     ·主要试剂第87页
     ·培养基第87-88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88页
   ·实验方法第88-91页
     ·豆豉纤溶酶DN-FE基因的PCR扩增第88-89页
     ·DN-FE基因的克隆第89-91页
     ·DN-FE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第91页
   ·结果与讨论第91-101页
     ·从豆豉纤溶酶菌株洲总DNA中克隆的DN-FE基因第91-92页
     ·PCR产物的克隆及重组子的鉴定第92-93页
     ·DN-FE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第93-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豆豉纤溶酶DN-FE酶学性质的研究第102-119页
   ·实验材料第102页
     ·菌种第102页
     ·主要试剂第102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02-103页
   ·实验方法第103-107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最适反应温度第103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最适反应pH第103-104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温度稳定性第104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pH稳定性第104页
     ·金属离子对豆豉纤溶酶DN-FE酶活力的影响第104页
     ·抑制剂对豆豉纤溶酶DN-FE酶活力的影响第104-105页
     ·豆豉纤溶酶DN-FE酰胺水解活性的测定第105-106页
     ·豆豉纤酶DN-FE水解酷蛋白活性的测定第106-107页
     ·豆豉纤溶酶DN-FE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方式第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18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最适反应温度第107-108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最适反应pH第108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温度稳定性第108-109页
     ·豆豉纤溶酶DN-FE的pH稳定性第109-110页
     ·金属离子对豆豉纤溶酶DN-FE酶活力的影响第110-111页
     ·抑制剂对豆豉纤溶酶DN-FE酶活力的影响第111-112页
     ·豆豉纤溶酶DN-FE酰胺水解活性的测定第112-114页
     ·豆豉纤溶酶DN-FE水解蛋酪蛋白活性的测定第114-115页
     ·豆豉纤溶酶DN-FE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方式第115-116页
     ·不同来源的纤溶酶酶学性质的比较第116页
     ·讨论第116-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与展望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29-130页
附录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DC-12菌种鉴定报告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藻多糖对尿石矿物草酸钙成核、生长和聚集的调控作用
下一篇:我国银证合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