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论文提要 | 第5-7页 |
英文提要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 本文的语料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符号和专用术语 | 第19-21页 |
1.7 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2 代词及空代词解决方案综述 | 第22-37页 |
2.1 从句法角度的研究 | 第22-29页 |
2.2 从语义角度的研究 | 第29-32页 |
2.3 从语用角度的研究 | 第32-35页 |
2.4 从功能角度的研究 | 第35页 |
2.5 从认知角度的研究 | 第35-36页 |
2.6 结语 | 第36-37页 |
3 本文的理论框架:动态句法学(DS) | 第37-64页 |
3.1 DS介绍 | 第37-39页 |
3.2 DS理论模型 | 第39-55页 |
3.2.1 模型的静态构件:部分树和节点的修饰 | 第40-41页 |
3.2.2 模型中的动态构件 | 第41-52页 |
3.2.2.1 计算规则 | 第42-50页 |
3.2.2.2 词项行为 | 第50-52页 |
3.2.2.3 语用行为 | 第52页 |
3.2.3 构建语义结构树实例 | 第52-54页 |
3.2.4 DS对自然语言解释和预测 | 第54-55页 |
3.2.5 小结 | 第55页 |
3.3 DS的主要特点 | 第55-56页 |
3.4 DS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56-57页 |
3.5 DS对代词和空代词的解析 | 第57-64页 |
3.5.1 DS对代词的词项描述 | 第58页 |
3.5.2 DS与代词相关的动态规则:合并和替代 | 第58-61页 |
3.5.3 DS对空代词的处理 | 第61-63页 |
3.5.4 DS处理代词和空代词的优势 | 第63-64页 |
4 现代汉语动态解析模型 | 第64-108页 |
4.1 语言共性与个性 | 第64-66页 |
4.2 现代汉语动态解析模型 | 第66-106页 |
4.2.1 汉语的计算规则 | 第66-75页 |
4.2.1.1 汉语的*加接规则 | 第66-69页 |
4.2.1.2 汉语的后*加接规则 | 第69-71页 |
4.2.1.3 汉语的合并规则 | 第71-72页 |
4.2.1.4 汉语的链接规则 | 第72-75页 |
4.2.1.5 小结 | 第75页 |
4.2.2 汉语的词项行为 | 第75-105页 |
4.2.2.1 动词的词项行为 | 第75-98页 |
4.2.2.1.1 一价动词的词项行为 | 第79-81页 |
4.2.2.1.2 二价动词的词项行为 | 第81-86页 |
4.2.2.1.3 三价动词的词项行为 | 第86-93页 |
4.2.2.1.4 关于“把”、“被_随”和“给_介、与事”的限制 | 第93-97页 |
4.2.2.1.5 小结 | 第97-98页 |
4.2.2.2 名词组的词项行为 | 第98-105页 |
4.2.2.2.1 影响名词组解析的词汇特征:有定性 | 第98-99页 |
4.2.2.2.2 专有名词的词项行为 | 第99-101页 |
4.2.2.2.3 普通名词的词项行为 | 第101-102页 |
4.2.2.2.4 有定和无定限定词的词项行为 | 第102-104页 |
4.2.2.2.5 第三人称代词的词项行为 | 第104-105页 |
4.2.3 汉语与代词相关的语用行为 | 第105-106页 |
4.3 结语 | 第106-108页 |
5 易位结构内代词的隐现 | 第108-151页 |
5.1 什么是易位结构 | 第108-109页 |
5.2 现代汉语的易位现象 | 第109-110页 |
5.3 与介词相关的易位结构内代词的隐现 | 第110-116页 |
5.4 主题化结构内代词的隐现 | 第116-149页 |
5.4.1 什么是主题 | 第116-118页 |
5.4.2 现代汉语主题结构述题部分复指代词的隐现 | 第118-119页 |
5.4.3 DS框架下主题结构复指代词隐现的解释 | 第119-149页 |
5.4.3.1 主语作主题 | 第120-125页 |
5.4.3.2 二价动词的宾语作主题 | 第125-130页 |
5.4.3.3 三价动词的宾语作主题 | 第130-141页 |
5.4.3.3.1 直接宾语作主题 | 第130-133页 |
5.4.3.3.2 间按宾语作主题 | 第133-140页 |
5.4.3.3.3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同时前置作主题 | 第140-141页 |
5.4.3.4 介词宾语作主题 | 第141-142页 |
5.4.3.5 兼语作主题 | 第142-147页 |
5.4.3.6 领有名词作主题 | 第147-149页 |
5.5 结语 | 第149-151页 |
6 关系从句和宾语从句内代词的隐现 | 第151-173页 |
6.1 关系从句内代词的隐现 | 第151-166页 |
6.1.1 汉语关系从句的动态解析 | 第151-154页 |
6.1.2 提取宾语的关系从句中代词的隐现 | 第154-157页 |
6.1.3 关系从句内 NP作主题 | 第157-164页 |
6.1.4 关于关系从句内NP作主题是否受限制的争议 | 第164-166页 |
6.2 宾语从句内代词的隐现 | 第166-171页 |
6.2.1 宾语从句内NP作主题 | 第166-169页 |
6.2.2 与宾语从句有关的强跨跃效应 | 第169-171页 |
6.3 结语 | 第171-173页 |
7 总结 | 第173-176页 |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73-174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