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3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7-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9页 |
一、我国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二、国外关于“辍学”现象的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三、总结发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二、样本选取方法 | 第20-21页 |
三、数据收集方法 | 第21-22页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页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一章 研究场域介绍 | 第31-34页 |
第一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介 | 第31-32页 |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 | 第31页 |
二、人口及民族分布 | 第31-32页 |
三、生计方式及民族乡经济水平 | 第32页 |
第二节 芒市K镇的背景介绍 | 第32-34页 |
一、人口及行政区域 | 第32页 |
二、K镇的傣族民族风情 | 第32-33页 |
三、教育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隐性辍学现象在该校的发生过程 | 第34-47页 |
第一节 “隐性辍学”现象的具体表现 | 第34-36页 |
一、下午的空座位 | 第34-35页 |
二、学业表现:及格率低 | 第35-36页 |
三、内心期望:我想上大学,但“考不得” | 第36页 |
第二节 “隐性辍学生”被形塑的过程 | 第36-47页 |
一、筛选有望升学的学生——按成绩分班、分宿舍 | 第36-37页 |
二、保障“升学有望”学生的前途——不一样的课堂 | 第37-45页 |
三、最终结果:“提高班”高完学率“差班”低完学率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隐性辍学原因探析 | 第47-58页 |
第一节 “隐性辍学”现象的根本原因——“唯升学教育”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课程文化与学生的需求不相容 | 第48-51页 |
一、双语教育未达到好的效果 | 第49页 |
二、教学目标有误,“学语言”成为每堂课的必要内容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51-54页 |
第四节 “隐性辍学生”与家长缺少沟通 | 第54-56页 |
第五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未形成教育合力“踢皮球”现象严重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对民族地区初中阶段的“保学”建议 | 第58-77页 |
第一节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 第59-68页 |
一、教育理念: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批判能力的公共场所 | 第59-62页 |
二、教育实践:赋予学生充分发展的平台 | 第62-68页 |
第二节 建立文化——教育相容的课堂 | 第68-73页 |
一、课堂语言:给予学生可能性语言,助其构造未来 | 第68-70页 |
二、课堂内容展开: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和文化产出 | 第70-73页 |
第三节 提高教育决策民主化赋予学生及家庭参与教育决策的权力 | 第73-74页 |
第四节 完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