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引论 | 第1-7页 |
一 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研究状况 | 第5-6页 |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重点 | 第6页 |
三 比较句的定义 | 第6-7页 |
贰 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 | 第7-14页 |
一 等比句的类型 | 第7-8页 |
1 表示肯定意义的等比句 | 第7-8页 |
2 表示否定意义的等比句 | 第8页 |
二 差比句的类型 | 第8-13页 |
1 表示肯定意义的差比句 | 第8-11页 |
2 表示否定意义的差比句 | 第11-13页 |
三 递比句的类型 | 第13-14页 |
1 表示肯定意义的递比句 | 第13页 |
2 表示否定意义的递比句 | 第13-14页 |
叁 山东方言典型比较句的结构分析 | 第14-22页 |
一 标记、基准、形容词三者的结合关系 | 第14-15页 |
二 形容词的使用 | 第15-16页 |
三 否定成分 | 第16-17页 |
四 表量成分 | 第17-18页 |
五 由“主体+形容词+标记+基准”到“主体+标记+基准+形容词”的格式转变 | 第18-21页 |
六 “主体+形容词+标记+基准”式比较句的分布 | 第21-22页 |
肆 比较句的标记及其语法化 | 第22-26页 |
一 似 | 第23-25页 |
二 伴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