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模糊性教学探索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诗歌模糊性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 第8-12页 |
| (一) 诗歌模糊性教学的内涵 | 第8-10页 |
| 1、诗歌具有模糊性 | 第8-9页 |
| 2、诗歌模糊性教学的内涵 | 第9-10页 |
| (二) 诗歌模糊性教学的意义 | 第10-12页 |
| 1、理论价值 | 第10-11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模糊性在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 第12-20页 |
| (一) 形象模糊性 | 第12-14页 |
| (二) 意义模糊性 | 第14-16页 |
| (三) 意境模糊性 | 第16-18页 |
| (四) 表现手法模糊性 | 第18-20页 |
| 三、诗歌模糊性教学策略 | 第20-44页 |
| (一) 计白当黑 | 第20-24页 |
| 1、创设内容上的留白 | 第21-22页 |
| 2、创设过程中的留白 | 第22-24页 |
| (二) 诗无达诂 | 第24-29页 |
| 1、引导多元解读 | 第25-27页 |
| 2、尊重个性体验 | 第27-29页 |
| (三) 启迪想象 | 第29-37页 |
| 1、背景联想 | 第31页 |
| 2、细节联想 | 第31-33页 |
| 3、空白联想 | 第33-35页 |
| 4、触景生想 | 第35-37页 |
| (四) 审美体验 | 第37-44页 |
| 1、领略语言含蓄之美 | 第37-38页 |
| 2、感受形象模糊之美 | 第38-39页 |
| 3、品味意境朦胧之美 | 第39-41页 |
| 4、感悟多重意蕴之美 | 第41-44页 |
| 四、诗歌模糊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44-46页 |
| (一) 模糊性与精确性辩证统一 | 第44页 |
| (二) 自主探究与适度引导相结合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注释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